鄰裏企業數碼化推行13個月來,采納電子支付方式的鄰裏商家已超過1萬3000個,獲得協助采用數碼解決方案的商家有大約7500個。
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在2021年新加坡鄰裏企業之星獎頒獎禮上透露的數據,說明這項計劃取得很大進展。
鄰裏商店的經營模式轉型因應時代的改變,是它們加強競爭力走出生存困境的大勢所趨,冠病疫情則加劇了這種轉型的迫切性。
鄰裏商店和攤販的數碼化,有兩個重點,一是無現金的電子支付,二是采納數碼方案,包括開發電子商務平台,通過網站或社交媒體直播推廣業務,經營者可以親自上線或是請網紅當主播做“帶貨直播”。
從這兩點來看,這項計劃還有很大擴展空間。鼓勵消費者與商店攤販的交易轉爲電子支付,避免使用現金,一個重要的考量是防止病毒散播。
目前電子支付和現金交易已是兩種方式共存。盡管越來越多的鄰裏商店和小販采納電子支付方式,卻沒有刻意要求消費者避免使用現金。
根據新加坡銀行公會的數據,今年首十個月,在我國使用線上PayNow的交易額從去年首十個月的250億元增加到646億元,交易量同期從1億零900萬宗上升到1億8500萬宗。
這個數據相信包括數碼轉賬,並不完全屬于買賣交易。
無現金交易在大幅增加中,但一些消費者還是沒有放棄使用現金的習慣,政府也沒有加大力度宣傳。
上網帶貨直播在疫情中異軍突起,能言善道的商家可以因此“走紅”。大膽走上數碼化前端的商家打開了營銷的更大空間,鄰裏商店因此走出“鄰裏”,顧客群不限于附近的居民,賣魚賣榴梿的小生意也可以建立更大的交易網絡。
飲食業者要在疫情中殺出一條生路,網上訂餐,提供外賣服務是必走的方向。
但是不少商家仍在這方面遲疑不決,主要還是心理上的障礙,只要他們懂得利用該計劃下的數碼大使和商業顧問,就能很快地搭上這趟時代快車,開發電子商務平台可以像設立個人社交網頁一樣平常。
因此,政府在這方面可以設計更多的獎勵,推動鄰裏商店把生意重點轉向電子商務平台,也爲年輕人的創業制造機會。事實上,有些生意甚至不須要開設實體店,如網上蛋糕店已蔚成風氣。
今年鄰裏企業之星獎得獎的公司如新水小型巴刹的經驗是:網上營銷並不困難,問題只在于願不願意嘗試。
社區發展理事會最近推出總值1億3000萬元的第三次鄰裏購物券計劃,援助對象從低收入家庭擴充至全國130萬戶公民家庭,購物券也是以數碼形式發放。目標不外是協助鄰裏商店和攤販,給他們帶來更多生意。
“掃碼“是今天各階層人民已非常熟悉的生活習慣,鄰裏購物券的數碼化是必然的趨勢。數碼化購物券只能在實體店或是攤位使用,小店家和小販若不參與便無法從中受惠。
無現金交易深入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領世界的潮流,世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像它一樣做得如此徹底。我們以中國無現金社會爲學習模範,但也必須警惕“過猶不及”,讓現金的使用從日常生活中消失有其弊端,特別是一些老人家,可能會因此而生活不便。對外來人也多少會有麻煩,新加坡是個開放城市,更應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