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美國紐約,有著一座占地面積極大的廣場,廣場中央有著一座栩栩如生的人形塑像:
他背手而立、目光如炬、遙望遠方,身著官服不怒自威,凜然正氣直透人心,他就是“實行禁煙的第一人”——林則徐。
1839年,雖然林則徐視廣州禁煙爲“蹈火”,但他最終將天下安危置于一己前途之上。
禁煙期間,他不僅親自調查鴉片煙販情況,而且還多次與幕僚相商最爲適宜的應對之法,並尋覓出一個在當時看來比較得體的禁煙辦法。時人稱之爲“林青天”。
美國華裔學者張馨葆認爲:
“在所有19世紀的中國政治家中,林則徐的形象和影響都超過了其他的人”。
那麽,這會是紐約修建林則徐廣場的原因嗎?林則徐爲何得以在紐約市“擁有”一座廣場呢?
(林則徐)
一、晚清忠臣林則徐
林則徐在晚清波谲雲詭的曆史長河裏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他不僅是帝制時代深受朝廷倚重的封疆大吏,在當時便被譽爲“當時名臣”、“林青天”,而且更被後世史家視爲“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與“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面對鴉片煙毒泛濫的困厄局面,1839年,他被朝廷派往廣州督繳鴉片,領導了轟動一時的虎門銷煙。
在虎門銷煙之前,林則徐在官場上的政治作爲,算得上是儒家士大夫從政的典型代表。
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及經世致用的作品,心存“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從政心願和人生追求。
早在幼年階段,林則徐便孕育了將來從政當官的人生目標,之後曾多次實地去拜祭李綱、嶽飛、文天祥、于謙等青史留名、爲人所熟知的精忠良將,視他們爲人生楷模與學習典範。
此外,他爲官異常清廉,“愛民如保赤子”,辦事剛正不阿,屢獲任職地方民衆的擁戴,官場聲譽甚佳,故民衆親切地稱其爲“林青天”。
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漫長曆史長河裏裏,林則徐可稱得上爲數不多的治世良臣。
(林則徐)
金安清稱贊他實爲“本朝自陳恪勤、陳文恭之後,長吏聲譽之盛”,“一時賢名滿天下”,政治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平坦無垠。
倘若時光到此戛然而止,林則徐依然能夠以一個“當世名臣”的身份而永載史冊、爲後人所銘記。
不過其後發生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等一系列事件,不僅徹底改變了林則徐的仕途前景,而且也使得後人對他的評價、認知走向了另一面。
在焚煙之初,社會各界對其贊譽之聲呼之欲來、不絕于耳。
上至道光帝對其稱贊有加,謂“卿之忠君愛國,皎然于域中化矣”,下至同僚及下層士紳、民衆也是一片叫好之音。當然,這要除去那些以鴉片爲謀生之道的人以及吸食者。
(虎門銷煙)
甚至當時身居廣州的洋人在親臨觀摩焚煙的過程之後,也不吝贊美之詞,稱贊道:
“鴉片是在最徹底的手段下被銷毀了,全部事物的處理,在人類曆史上必將永遠是一個最爲卓越的事件。”
“我們反複檢驗過銷煙的每一個過程。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程度,遠出乎我們的臆想,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行這個工作更爲忠實的了”。
不光在華洋人密切關注廣州禁煙之事,就連當時遠在新加坡的報紙也聚焦于此,聲稱“鴉片系不法貿易,中國官府理應禁止,因禁鴉片煙盡其所能而行,所事皆是公正合理之事”。
由此可見,鑒于鴉片貿易本身所帶有的不光彩及其背後所蘊含的道德墮落,故不少人十分欣賞林則徐的禁煙舉措。
(虎門銷煙)
後來被奉爲國際共産主義事業偉大的革命導師的馬克思,在獲悉中國人民的禁煙壯舉之後,更在其筆下興奮描述道:
“中國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的頂點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沒收、焚毀走私的鴉片”。
此外,當英國獲悉中國人民的禁煙消息之後,議會內部在是否出兵中國一事上支持者與反對者均不乏其人。
當時英國著名政治家道格拉斯私底下的一席話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間接承認了林則徐禁煙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道格拉斯)
他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沒有注意到,也沒有讀過比這個戰爭在起因上更不正義,比這個戰爭更足以使我國永遠背上恥辱的戰爭。”
由此可知,林則徐的禁煙壯舉從一開始就被外界的贊揚、支持之音所包圍。
當大清國朝野上下大都沉浸在天朝上國禁煙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議會卻以微弱票數通過了出兵遠東的作戰命令。
當英軍北上天津之後,整個北方乃至京城的防務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道光帝便産生了拿林則徐祭刀、問罪的荒唐之舉。
當林則徐被革職的消息傳到廣州之後,不少人“聞其去任或至恸哭”。
盡管清王朝埋沒了這樣一位忠君愛國之臣,但作爲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則徐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曆經時間的流逝而永垂千古。
1959年10月初,電影《林則徐》脫穎而出。
(林則徐)
這一電影講述了1839年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招致英國侵略而帶領人民奮起反抗的英勇事迹, “這個戲氣勢很大,揭開了近百年來中國反封建序幕的禁煙抗英鬥爭。狠狠地給了英帝國主義者一次沉重的打擊,充分地顯示了我國人民的英雄氣概。每一個人看了這部影片之後,立刻就可以感到揚眉吐氣,胸襟爲之一快。”
這部電影完全地展現了新中國蓬勃發展的無限生機。
“禁煙運動失敗了,林則徐被革職流放了,廣大人民的痛苦比過去更加深重了,但它不僅不是曆史的終結,相反是新的曆史的開端。既然是新的曆史的開端,那它就一定不是悲觀的、黯淡的、絕望的,而必然是積極的、向上的、充滿著希望的”。
而幾乎同一時間的美國,則是充滿著黯淡與絕望,毒品與暴力橫行——這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嬉皮士運動”。
(美國林則徐廣場)
而正是毒品,將“嬉皮士運動”與“禁煙大臣”林則徐聯系在了一起,催生了林則徐廣場。
二、美國嬉皮士運動
“嬉皮士”一詞最早來源于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小說《白色的黑人》,文中塑造的“嬉皮斯特”是一個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在當時成爲了人們競相模仿的對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多國爆發反抗運動,像法國1968年爆發的五月風暴,捷克的“四月之春”。美國也難逃這場運動。
那麽,“吃著微波爐烤的食物和巧克力糖長大的一代”的美國青年爲何會在生活富裕的情況下這麽做呢?
這是因爲在二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嬉皮士運動)
然而,正是因爲經濟的繁榮,使美國60年代社會動蕩不安,享樂主義與傳統的勤奮節儉的思想發生沖突,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完全沒有分享到繁榮的經濟帶來的任何好處,相反,經濟快速的發展以及瘋狂的消費主義,讓人們跟不上步伐。
社會發展了,相對的,各項標准就必然提高,多數人也是頂著“達標”這樣的壓力在生活,根本感受不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隨著科技的發展,那些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弱勢的群體漸漸被社會淘汰,兩極分化加劇,矛盾加深,這些都是導致反抗的不安因素。
嬉皮士作爲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主流文化的主要人物,以其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他們男性要求女性化,長發、胡須、花衣常出現在男性身上,而女性則追求男性化,常常著長褲、皮靴和寬皮帶。
(嬉皮士運動)
嬉皮士們不僅僅只是承襲“垮掉的一代”的毒品,奇裝異服,也“自創”了許多與主流社會相悖離的東西,如新宗教等等。
在他們看來,性解放、吸毒以及群居生活是對新教倫理的劇烈沖撞,是對主流文化的反抗。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嬉皮士都吸食毒品,也許有那麽個別人不吸毒,但他們也絕對是支持毒品的。
1967年5月14日的《紐約時報雜志》對嬉皮士吸毒進行過這樣的描述:
“到處可以看到吸大麻的人。人們在邊道上吸,在點心店裏吸,坐在停著的車裏吸,或躺在金門公園的草地上吸。街上幾乎每一個20歲的人都是用毒者,不是吸大麻,就是吃迷幻藥,或者兩者都用。”
毒品種類繁多,在嬉皮士看來,能讓人産生幻覺的才是他們想要的最好的毒品,他們正是借助毒品的一些化學成分來刺激大腦皮層,使人進入一種迷幻狀態,在幻覺中逃避虛僞的現實,以獲得精神解脫。
享譽世界的幽默大師阿爾特·布赫瓦爾德曾說道:
“吸毒包含著極大的反美國社會成分”。
1938年,化學家阿爾伯特·霍夫曼在一次偶然中研制出了一種迷幻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簡稱LSD。
讓他沒有預料到的是,正是這次偶然的收獲品,在60年代的這一場運動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提摩西·賴銳是毒品革命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本是哈佛的學生,後來由于致力于對致幻劑尤其是LSD的研究,招募大學生作爲實驗對象,並向社會進行出售,最終被哈佛開除。
直到他與金斯伯格的相遇,讓他在這場毒品革命中重新發揮作用,他們兩人一拍即合,希望讓所有對社會不滿、思想空虛的年輕人都能意識到毒品的重要性。
而毒品革命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則是肯·凱西,他曾經就職于一家精神病院,在一次實驗中自己服用了LSD,正是這次經曆讓他體驗到了人類意識本身無法體驗到的精神世界。
他意識到只有在迷幻劑的作用下,人才能擺脫自我意識的控制,進入一種完全自由的世界,《飛越瘋人院》這部小說的成功問世與這一發現不無關系。
他用自己的稿費爲他們提供毒品,嬉皮士人數迅速增加。
毒品在青年中迅速蔓延開來,他們吸食的不僅僅只有LSD,大麻、可卡因、致幻劑等,只要是能找到的都被拿來使用。
這類毒品有時能極大地提高服用者對聲音、顔色和運動的感受力,産生更大的靈性感受和新經驗,但是,隨之而來的化學反應又使人産生恐懼感和長時期的意志消沉,結果導致精神失常乃至自殺行爲。
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于其中,染上毒瘾,成爲了“瘾君子”,健康狀況惡化,不少人還因此而喪命。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珍妮曾因爲注射毒品,導致精神渙散,目光呆滯,並在自己毫無正常意識的狀況下走上陽台,准備跳樓。雖然在最後關頭,她的意志戰勝了毒品,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但很顯然她並沒有像嬉皮士們說的那樣,通過毒品找到解脫,而是對未來更加的迷茫。
主流社會的人們感覺到毒品的存在是一種危害,它使青年們萎靡不振,自我毀滅,整個社會不再是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了,于是他們開始行動了,試圖改變這種狀況,美國國會1966年通過相關法律,將LSD、大麻等致幻物歸爲毒品,禁止食用,但是爲時已晚,傷害已經存在。
(嬉皮士運動)
連小學生都這樣唱到:
大麻,大麻,大學生大哥哥制造它,中學生小哥哥服用它,我們幹嗎不參加!
而且,由于青年們的逆反心理,越是明令禁止的,他們越是反其道而行之;
同時,他們還在困惑,爲什麽不管大人們做什麽都是對的,哪怕他們服用鎮靜劑或是吸煙,而自己不管做什麽都會被否定呢?
這些因素不能不說對毒品的泛濫不無影響。
美國犯罪學家斯卡皮帝的《毒品——我們究竟了解多少》一書中顯示,在城市地區因搶劫財産罪而入獄的犯人中,有35%是麻醉品擁有者;25%的吸毒犯傷害了他人的利益。
同時,吸毒還造成了財産的極大浪費,與麻醉品有關的各種犯罪所造成的財産損失,一年中至少有10多億美元。
他指出:“毒品文化既是美國社會的潰瘍,也反映了嬉皮士文化的嚴重缺陷。”
從紐約的哈萊姆到新澤西的紐瓦克,從華爾街到貧民窟,到處是吸食毒品的人們。
1971年的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11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2400萬至少吸用過一次大麻,頻率最高的是在18歲到21歲,其中有40%曾吸用過大麻。
用海洛因的人數從1960年的5萬人增加到1970年的約50萬人。
雖然美國已經采取很多行動來取締毒品,可是並不徹底,毒品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
驚慌失措的美國人不知如何是好,美國社會頹靡不堪,直到華人搬出了“林則徐“這一名人,糟糕的狀況才有所改變!
三、林則徐廣場
1995年,美國華人黃克锵牽頭成立了美國林則徐基金會,這一組織不僅僅是爲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鴉片戰爭的真相,更是想通過林則徐這一禁毒名人來挽救那些沉迷毒品的美國人。
翌年,著名天文學家陳建生發現了一顆代號爲“7145”的小行星。而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
(黃克锵(右))
因此,陳建生及其領導下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成員等一致提議將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爲“林則徐星”。
鑒于林則徐的禁毒和治水業績,在國家社會得到廣泛認可,因此很快獲得了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准。
得到這一“天大”消息的福州市民也是喜極而泣,適逢民族英雄林則徐誕辰215周年之際,坐落在林則徐出生地福州市左營司的“林則徐星”紀念碑揭幕,寓意著“林則徐星”從這裏升起,從此光照寰宇。
獲悉這一消息的黃克锵等人興奮不已,在香港回歸前夕,在旅美福建同鄉會和林則徐基金會的籌劃之下,不僅在紐約市中心東百老彙前端樹立起林則徐銅像,而且還進一步向紐約市議會陳述林則徐的禁毒精神,提出命名“林則徐廣場”的申請議案。
在市議員傅裏德、僑社賢達等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之下,最終在1999年5月獲得通過。
(林則徐廣場)
在命名前的公衆聽證會上,時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說道:
“當年林則徐爲反毒禁毒丟了官,我們今天用他的名字,是表示我們反毒的決心。”
不僅在美國紐約,林則徐銅像還在新加坡得以樹立起來。
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對林則徐銅像一事頗爲用心,他不僅親自到林則徐虎門銷煙原址實地考察,而且還表示“南洋紀念館有意在2004年5月1日,舉行隆重儀式爲林則徐銅像揭幕,同時舉辦林則徐史料展,讓新加坡公衆認識中國近代史上的這位偉大愛國者”。
林則徐銅像在世界各地樹立起來,其器宇軒昂、不畏艱險的姿態似乎昭示、並引領著時下國際禁毒事業的前進方向。
(林則徐廣場)
此外,林則徐廣場的建立還標志著海外華人話語權的進一步提升,彰顯著中華民族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社會動蕩不安,許多人不得不遠走他鄉,遠赴美國謀生。
懷著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淘金熱鼎盛時期,大約有7萬多名廣東勞工漂洋過海,來到美國。
爲了養家糊口,這些華人勞工在進入加州後,勤勤懇懇的從事著體力勞動,成爲礦工、鐵路工人或是繼續進行農業生産。
在修建大陸鐵路的過程中,華工運用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使得西部的鐵路修建迅速向東延伸;
在農場中,華工也表現的靈活可靠,深受雇主的喜歡,阿拉米達縣整片的果園和薩克拉門托附近大片的啤酒花花園中,隨處可見華工的身影。
(華工)
到1880年,占據加州總人口十分之一的華人,充當了當地四分之一的勞動力。
但這也意味著華人勞工和白人勞工之間的就業競爭愈演愈烈。
早在19世紀50年代,華工就開始被排斥,在居于統治地位的加州白人看來,華人移民就是不自由的非白人勞動力。
隨著1873年至1878年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大量東部的白人勞工嚴重失業,收入削減,全國性的罷工行爲爆發。
在這種情況下,東部、南部還有加州的資本家們還常常雇傭廉價的華工,以代替白人罷工者,致使一些罷工的失敗。
(華工)
在白人勞工看來,華工就是苦力,他們以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擾亂了就業市場。
1877年,愛爾蘭移民丹尼爾·卡尼在加州成立了美國工人黨,要求排斥華人。
“中國佬滾出美國”成爲了這個政黨團結白人勞工對抗資本家的口號。
隨後,排華浪潮逐漸演變爲全國性的政治問題,西部數州也頻繁爆發反華事件。
1882年,在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勞工入境,許多華人被迫返回中國。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對外政策開始由孤立主義向國際主義演變,排華情緒開始有所松動。
自此之後,華人在美國的地位水漲船高,而林則徐廣場的建立則是直接將華人的地位推至頂峰。
結語:
誠如“林則徐星”依然在星空中閃耀萬丈光芒一樣,林則徐在世人的記憶世界中自亦占據一席之地。
(林則徐)
在1949年之後的林則徐紀念中,諸如人們英雄紀念碑之搭築、《林則徐》電影的攝制、林則徐資料的刊布、林則徐基金會的設立、“林則徐星”的命名等種種關于林則徐生平事迹的介紹,都使得後人對于林則徐的認知更趨加深。
在經過一系列關于林則徐知識傳布過程中,“林則徐”這一符號已劃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之中。
林則徐雖然己經逝去一百六十余年,不過其禁煙功績、愛國意志已經變成現代中國國族認同的關鍵組成部分。
其身上所攜帶的英勇抗爭精神也變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尋求國家解放、反抗外來侵略的重要曆史資源與動力來源。曆經幾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努力,林則徐記憶已然被鑲嵌入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話語裝置中,永遠不會被遺忘。
(林則徐)
正如1939年在虎門銷煙一百周年時一篇紀念林則徐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樣:
“公道自在人,他那種嫉惡如仇、誓死拒毒的苦心,足以垂諸史冊!照耀千古!值得吾人紀念!”
參考資料:
Urban Displacement Project 中心網站
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網站
曆史劇《林則徐》的現代啓示 人民日報
《林則徐:苟利天下生死以》 人民網
《遇見世遺|西行流戍 心系民瘼——充軍伊犁途中的林則徐》 央廣網
《嬉皮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美國毒品問題初探》 高英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紐約的“林則徐廣場”》 新農業
《群星閃耀!太空中這些行星,竟是因福州而命名》 潇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