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夏長江】
有財經大V寫文章說,中國的貨物進出口順差是多少多少,而外彙儲備基本不增加,錢到哪裏去了?甚至還懷疑起數據……從出口順差到外彙儲備有N個步驟,涉及多段專業統計,需要進行詳細地分析,還需要解讀政府外彙管理。
一、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知識
國際收支核算的基本方法是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投資頭寸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是關于對外經濟流量的核算表,通過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系統記錄一段時期內中國與國外之間發生的各種交易。
國際投資頭寸表是關于對外經濟存量及其變化的核算表,記錄中國對外金融資産和負債存量狀況。
國際收支平衡表有兩個賬戶,即經常賬戶(國際貿易)和資本金融賬戶,經常賬戶外是統計國際貿易的賬戶資金平衡。出口貿易是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中國出口貿易是順差,而服務貿易是逆差,進出口貿易的總順差必然減少。
表1可以看出,經常性賬戶是進出口(貨物和服務)、初次收入、二次收入的平衡,如2021年四季度的經常性賬戶爲1184=進出口1676-初次收入555+二次收入62(誤差1)。
初次收入分三個部分,即雇員報酬、投資收益和其他收入。雇員報酬是生産和銷售進出口貨物和服務時,支付員工的勞動報酬,包括現金形式的工資和薪金、實物形式的工資和薪金、雇主繳納的社會保險繳費;投資收益是證券投資、股權收益、貸款利息等收益;其他初次收入包括地租、産品稅和補貼、其他生産稅和補貼。貸方記錄從國外獲得的初次收入,借方記錄對國外提供的初次收入。
二次收入分個人轉移和其他收入,個人轉移包括個人從境外彙入境內或,從境內彙往境外。
表2可以看出,資本賬戶幾乎爲0(實際是中國向境外投資、外國向境內投資,自成體系), 資本和金融賬戶等于金融賬戶,國際收入平衡是經常性賬戶、金融賬戶、誤差(和遺漏)的平衡,如2021年四季度的經常性賬戶的1184+金融賬戶-321=淨誤差(和遺漏)-863。
這裏需要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淨誤差和遺漏,這是平衡的重要項。盡管國際收支賬戶總體上是平衡的,但在實踐中,由于元數據和編制的不理想,會帶來不平衡問題。這種不平衡是國際收支數據的一個常見特點,被稱爲淨誤差與遺漏。淨誤差與遺漏是作爲殘差項推算的,可按從金融賬戶推算的淨貸款/淨借款,減去從經常和資本賬戶中推算的淨貸款/淨借款來推算。
金融資産分兩種,一是外彙儲備資産,其包括:外彙儲備、貨幣黃金、 特別提款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其他儲備資産。儲備資産由貨幣當局掌握。二是非儲備金融資産,其包括,證券(股票、債券)和衍生金融工具,存款和外幣、貿易信貸、特別提款權等,這些不由貨幣當局掌握。
在出口交易中,有一個售彙和結彙問題(人民幣外幣互換),這會減少或增加中國外彙總金額。2022年1-7月,中國進口貨物貿易售彙是進口貨物貿易值的61.2%,百分比不到100%;中國出口貨物貿易結彙是出口貨物貿易的54.8%,百分比不到100%,這反映出幾種情況:
一是進口貿易時,進口方不需全額付款(根據合同、約定)。
二是由于中國已不強制結彙(2008年8月始,除規定的領域和某些類型的企業必須結彙,絕大部分特別是民營企業實行意願結彙),有些企業持有部分外幣,特別是外商企業用出口交易的外幣直接購買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當企業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在國內可以滿足,則可能結彙。
三是部分企業將出口交易的外幣存于海外銀行。
四是有的企業將存于海外銀行的外幣質押貸款或保涵、信用證等金融手段給國內企業人民幣融資。
五是外商在中國投資,用外幣購買外國設備進口,而建築和安裝等則需換彙用人民幣結算。
出口貨款存于海外銀行,自然談不上結彙,不納入國內外彙管理。一般財經工作者很難掌握具體情況,用外幣存款的增減推算進出口數據非常不靠譜。爲平衡國際收支統計,用“誤差和遺漏”或能包括各種情況。
綜上所述,中國外彙主要靠外貿順差,再次是外商投資。外貿順差只有部分才能轉化爲金融資産,一部分非儲備金融資産,一部分爲外彙儲備資産(包括外彙儲備)。外彙的減少,也可用于參外援助、捐款,繳納有關國際費用,可用于外商清算等。
二、中國外貿數據的可靠性
中國外貿數據的可靠性是境外媒體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財經人士(機構)、特別是美國政府,常常用中國的出口值與美國的進口值比較。
據中美官方統計,2021年,中國出口美國貨物爲5761.1億美元;美國進口中國貨物到岸價爲2424.16億美元(海關離岸價爲2284.66億美元,差6.1%)。中國統計比美國多3337億美元。中國進口美國貨物1795.31億美元,美國出口中國貨物爲715.36億美元(離岸價港口船邊價),中國統計比美國多1080億美元。中美分別統計的貨物貿易順差的數據相差達2257億美元。根據中美兩國商務部開展的聯合研究,美方統計的對華貨物貿易數據長期被高估,達21%。
中國的進出口數據由海關統計,元數據出自報關文件及外貿合同。根據外彙是否增加來推算外貿順差的真實,確實不靠譜。外貿跟內貿一樣,也有一個付款情況,這要依據合同(或約定),以及資金周轉而定,所以,進出口貿易數據與實際付款金額不一樣很正常。討論外貿順差至少應關注幾個方面:
貨物計價。中國統計規定,出口貨物按離岸價格,進口貨物按到岸價格,如果外國也這樣規定,直觀的就還有運費、港口費((停靠、裝卸)等。因此,需討論外貿貨物的實際價格。
外貿運費統計較爲複雜,國際組織規定:要根據貿易雙方的約定,或何國公司運輸等情況而定,如果出口商承諾運費,無論是本公司運輸或本國第三方公司運輸(本經濟體內交易),運費直接記在離岸價裏(同時也爲對方的到岸價);如果用外國第三方的運輸公司,運費記在外貿服務裏。如果出口商不承諾運費,離岸價不包括運費,運費記在外貿服務裏。中國外貿統計的運費是貨物基值的5%。
美國的外貿統計數據有三個價格,出口價有一個,即FAS(港口船邊交貨價),這個港口或在美國或不在美國(如中國的到岸價);美國進口價有兩個,一是海關價(對方的離岸價),二是 CIF(到岸價,貨物成本加保險費加運費),比海關價高6%左右。在核對中國與某國的進出口貿易數據時,要分析具體情況,統一口徑。
加工貿易。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近53%來自加工貿易,包括中國自第三地進口零部件,要將這一部分減去。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中,54%來自外資企業,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而美國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益巨大。
加工服務。進出口貨物分爲幾類,即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保稅物流(海關特殊監管)、其他貿易,但與貨物相關的是加工服務(統計在貿易服務),加工服務與加工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所有權變動,“加工服務”只對貨物提供制造服務,即加工貨物的所有權沒有在所有者和加工方之間發生轉移,加工方僅提供加工、裝配、包裝等服務,並從貨物所有者處收取加工服務費用,如國外提供零部件在中國組裝産品。加工貿易則相反,加工服務利潤小于加工貿易。如美國蘋果公司在中國沒有投資工廠(有銷售公司和研發公司),蘋果手機多由中國工廠代工,代工掙的是加工服務費,而回銷美國的蘋果手機,中國統計爲加工服務,美國統計爲貨物進口。
轉口貿易。出口貨物占GDP的比全球排名第一的是香港,高達146%(本港統計爲159%),高科技産品出口占制成品的比全球排名也爲第一,高達70%(其中信息和通信産品占58%)。衆所周知,香港的制造業很不發達(占GDP的比僅爲1.2%),高科技産品出口值高于制造業産值,形成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轉口貿易(包括轉口美國),香港是國際貨物貿易的主要樞紐,轉口貿易占出口額不低于88%。假如,轉口貿易的貨物生産地爲中國內地,經香港轉口美國,中國統計的出口地爲香港;而美國按照國際統計標准方法的原産國原則,將這些貨物統計爲中國出口。
服務貿易。中國服務外貿是逆差。據中國商務部報告,美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大幅少統(是應統的54%),因此,美對華總體貿易是美方公布的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額的37%。導致中美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對華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美方的出口管制措施涉及10大類約3100個物項,多是美具有出口優勢的高技術産品。
各國統計的中外進出口貿易數據有差別很正常,以外國數據爲准質疑中國數據,沒有說服力。
三、中國外貿的結構和質量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出口貨物占GDP的6%左右;改革開放後,貨物出口快速增長,200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貨物出口最多的國家;2006年出口貨物占GDP的比到最高點(35.4%),然後開始降比。
2000-2008年間出口平均增長率約23%,與改開以來的平均增長率相近,最困難的是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負增長,隨後有所恢複;2015-2016年(還是奧巴馬執政),中國出現外貿負增長;2017-2020年是特朗普當政時期,其對中國某些産品出口美國采取了很多限制,而實際上,出口美國平均增長率比奧巴馬時期稍有提高,只是在2019年降幅較大;而進口美國貨物有較大幅增長。
綜合各種情況,2009-2020年間出口平均增率比前期的23%大幅下降,只有6%。拜登當政後,對中國的外貿政策有所調整,2021年中國出口增長率達21%(出口美國增幅達19%),出口額占GDP的比爲19%,略超過2016-2020年間的占比。中國出口額占GDP的比,在全球排第41位(近200個經濟體)。
衆所周知,工業品出口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中國工業品出口的特點是:
第一,高科技産品出口額是中國最多。
1997年,中國高科技産品出口占制成品的比約10%,後逐年增加,2004年中國高科技産品出口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第一。2021年,中國高科技産品出口占制成品的比爲31.4%,占比排名爲12位;德國高科技産品出口額排名第2(美國第3),與中國有巨大的差距(德國占比爲15%,排名第40位)。
根據國際組織的規定,高科技出口産品是指具有高研發強度的産品,有先進材料、生物技術、生命科學、計算機和通訊、電子、光電、計算機集成、航空航天、核技術、醫藥、科學儀器、電氣機械等。
中國高科技出口産品占比最大的是計算機和通信,占比爲59.1%,其次是電子産品,占比爲24.8%。
反映出口産品水平的標志之一是向發達經濟體出口高科技産品,中國向發達經濟體出口高科技産品占高科技總出口的68%。
第二,機電産品也是中國出口最多(機電産品與高科技産品統計有交叉)。
1995年,中國機電産品出口超過服裝紡織品類成爲我國出口第一大類産品,機電産品與制成品的比持續增加,2021年達61.6%(2020年爲62.2%)。近些年,有部分機電産品生産向境外轉移,但多集中在投資小、生産簡單、産業鏈短的産品;而投資大、生産複雜、産品鏈長的産品仍在增加,如電視機,2014年出口7405台,2021年9994萬台,2022年預計將超上年;特別要強調的是,現在出口以中國品牌爲主。
第三,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仍是中國最多。
勞動密集型産品包括七類,即紡織、服裝、鞋類、家具、箱包、玩具、塑料産品,多年穩定在制成品的20%左右(如2010年爲20.2%,2020年爲20.9%),2021年降爲18.9%。如鞋靴出口,2017年爲96.4億雙,2021年爲87.3億雙,2022年有望接近2017年水平。
近些年,勞動密集行業有向境外轉移的情況,轉移較多的是外國品牌,也有部分國內品牌,現在出口(無論美元和人民幣)的價格在增加,如鞋靴出口,2017年爲32.1元/雙,2021年爲35.7元/雙,2022年仍在增加,每年約有近3%的漲幅。勞動密集型産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是工資性成本上漲,但其工資的增長低于全國平均工資的增長,從而出現了行業工資低、招工難,以及利潤低的情況。
在20年前時,中國高科技産品進口多于出口,機電産品進出口差不多。之後,高科技産品進出口比在85%左右波動,機電産品進出口比在67%左右波動,2021年,高科技進出口比降爲75%,機電産品進出口比降爲51%。這兩個數據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反映了中國與國外高科技的和機電産品的相互依存,特別是中國高科技行業的發展。
結合具體的進出口數據,還能看出:
第一,出口大戶也是進口大戶。
根據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的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500強排名可以看出,進出口大戶特別是外商企業進品、出口額都很多,如進英特爾産品(成都)有限公司(進口排第4,出口第10位)、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進口排第5,出口第1位)、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進口排第6,出口第33位)、深圳富士康公司(進口第10位,出口排第4)。這些大戶多與電子産品相關,中國高科技産品進口占比最大的確實也是電子産品,占高新技術進口的67.2%。
第二,外資企業是進出口的重要力量。
2021年,外商投資(含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進口額占總進口的比爲37.8%(出口額占總出口的34.3%)。外商企業在中國注冊是充分利用的中國人口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産業鏈等優勢,開展全球化營運。
不可否認,外商高科技企業貢獻非常大,據中國對外貿易500強排名,外商高科技出口占高科技出口總額的比至少爲70%;外商企業高科技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爲65%。
中國的外資制造業産值占制造業的24%左右,與國有經濟一樣,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出口大戶中的部分外商企業實際是內資企業。如華爲終端有限公司(深圳)注冊爲中外合資企業,注冊爲外商投資企業有很多好處不言而喻。
中國貨物出口額前十國家(地區)排名爲美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德國、荷蘭、英國、馬來西亞、台灣等。中國貨物進口額前十國家(地區)排名爲台灣、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巴西、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等。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雖是高科技出口額第一國,但不是高科技出口占比最大的國家(排第12位),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排在中國的前面。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是半導體業傳統國,越南是中國轉移産業的重要承接國(高科技出口額排名第7,占制成品的比爲42%)。
但與中國制造業構成競爭關系的經濟體其實主要是韓國,中韓兩國制造業結構較爲相似。然而,韓國已發展到境外投資建廠階段,本土出口的高科技産品與中國競爭關系減弱(韓國高科技出口額排名第3,其占制成品的比爲31%)。
今年以來,中國出口與GDP的比表現不差,除了制造業總體上穩定的因素外,也要考慮到GDP增加相對較少,顯得比率稍高。在雙循環之中,出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維持一定的工業品出口增長率,也能有效地促進制造業的增長。
近年來,對于産業鏈演變的壓力,國家已采取對應措施。最近,國家商務部發布《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2022年版)》,國家地改委也提出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領域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支持制造業外商企業進出口,引導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內梯次轉移。只要各級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落實産業轉移及配套政策,就一定能保證中國制造業的穩定和促進産業升級。
參考文獻和注釋
1.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國民賬戶體系2008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和頭寸手冊(第6版)
3.國定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
4.商務部,關于美國在中美經貿合作中獲益情況的研究報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