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屋廣場前是一條狹長的環城路,年代久遠了。路對面是被譽爲小江南的馬六甲河和被它環繞的古城民居區。
沿河兩岸綠樹婆娑,鮮花遍地。河道不寬,湛藍的河水清波蕩漾,輕輕地流淌。岸邊一個巨大的風車在一排木結構房屋的映襯下隨風緩緩地轉動。
兩岸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各異。草樹鮮花圍籠。一排排造型不同的樓屋帶有絢麗的異域情調。既有現代建築的高貴典雅,又有中國江南水鄉常見的白牆黛瓦的懷舊情愫。尤其是白牆上那一幅幅中國色彩的璧畫和漢字書法令人很容易想起我國南方水鄉風情。
漫步在馬六甲河畔,會發現藍天白雲下,不遠處斷牆殘垣圍籠的古炮台。一門門古炮昂首矗立在那裏。在一片青翠欲滴的熱帶草樹和姹紫嫣紅的繁花的掩映下,向人們訴說著曆史的硝煙帶給這座古城的傷痕。
馬六甲是一個多經兵燹的古城。
距古城稍遠的地方有一個海事博物館。那裏有一艘巨大的帆船,是葡萄牙大帆船”海洋之花”號原型的複制品。
1502年,海上之花號在葡萄牙裏斯本下水。這艘巨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它後來屢屢參戰並隨艦隊征服了馬六甲蘇丹國。在運送戰利品返航時,在馬六甲海邊沉沒。
望著它,體味當年先民的風雨人生。感慨萬端。不由爲和平祈禱。有了今天和平、安甯的生活。我們才能坐在這裏,邊休息邊觀賞前方的紅屋廣場和熙來攘往,神采飛揚的遊人。
眼前,花車不時穿梭來往,令人眼花缭亂。這些三輪車改裝的花車五彩缤紛。挂滿鮮花,插滿旗幟,放著震耳欲聾的樂曲。車伕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衫,露出黝黑的雙臂和面孔,到處招客。他們多會幾種語言,很會要價。同時兼作導遊,爲旅店攬客。
上篇 華人雞場街
馬六甲河清澈見底,不時有小船緩緩駛過。坐在溽熱的岸邊,聆聽樹上小鳥的啼鳴,微風徐徐吹來,確實像在我國江南。
越過馬六甲河上的小橋,就是著名的雞場街。這裏是華人聚集的古城。古色古香,極富韻味。
雞場街是一條非常繁華的街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它原義取自于閩南語“街場街”,因600多年前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也有說六次)駐節馬六甲。使雞場街及周邊二十多條街巷成爲華人移居南洋最早的集中地。
走在這裏會使人産生時空穿越的錯覺。
一進雞場街,幾乎全是華人面孔,醒目的漢字和大紅燈籠。極像回到中國久遠的年代。
民居很有特色。到處可見中國式的古舊老街。街道不寬,街邊遍布老式騎樓。很多都是兩層的老式樓屋,有百年以上的曆史。老街、舊屋彌漫著曆史的滄桑。面對大街的門楣上,好多都嵌刻有漢字牌匾。諸如“同發”、“豐順”等都是當年華人祖先留下來的字號。那福建會館、 海南會館、 永春會館,永安會館、廣東會館,還有各類不同的宗教廟宇。仿佛又回到了故鄉南國。讓人倍感親切。
福建會館、海南會館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尤其福建會館那古老的建築堪稱精典。那鬥拱飛檐和門口矗立的兩樁雕塑得栩栩如生的彩色立體盤龍柱實在是藝術珍品。帶有明顯的南國特色。
雞場街除了隨處可見衆多中式南洋風格的古老樓屋外,也有繁華的街市。街上有許多購物商店、古董店、咖啡廳、餐館、土特産門店及各式攤位。售賣各種日用百貨、服裝、工藝品、中草藥、和著名土特産。還有美不勝收的食品及特色小吃 ,可以感受濃郁的南洋風味。
這裏白天人不甚多,晚上才是它的黃金時刻。
每到周末,這裏會舉辦夜市。通常會有一些文藝表演。
華燈初上,雞場街開始熱鬧起來。狹窄的老街兩邊擺滿售賣各式各樣商品的攤位。大小店鋪,餐館也都燈火輝煌。各種膚色的遊客摩肩擦踵,熱鬧非凡。那些從未見過的各種新奇小吃,那些不知名的水果都會讓人忍不住要上前品嘗。最讓遊人喜愛的是各式糕點。街頭老字號的三叔公糕點店古風依舊。總是顧客盈門。它的糕點是人們最愛帶走的禮品。
在雞場街漫步,會發現路邊有個小花園。面積不大。完全是中國式建築格調和園藝風格。裏面花草樹木和藝術雕塑讓人賞心悅目。是當地居民休閑的地方。在這樣一條喧囂的街道上鬧中取靜,真是別有情趣。
雞場街的盡頭有個舞台,有活動的晚上,城裏居民會聚集到那,觀看各種鄉風氣息濃郁的文藝表演。人們坐在台下邊賞邊聊,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雞場街雖然古舊,卻讓人感到新奇。盡管喧囂,卻令人愉悅。在這裏感受到了濃濃的中國鄉土氣。
下篇 峇峇、娘惹故居
曾經的雞場街及周邊街道,住著很多馬六甲有錢有勢的峇峇、娘惹。其獨特的“娘惹文化”是遊客獵奇的重要內容。
峇峇、娘惹主要是在東南亞國家專用的稱呼。專指15世紀初來馬六甲、新加坡等地的中國明時的移民與當地原住民,主要是馬來人通婚後的混血後裔。也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從根源上說,一般認爲主要源于兩部分。
相傳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常駐馬六甲。會有人留下。最後一次並死于海上後,駐紮在馬來半島上的大明軍隊留了下來,後與當地土著通婚所生的子女,男的稱爲“峇峇”,女的稱爲“娘惹”。這是廣爲流傳並多爲人接受的說法。
另外,據說《馬來紀年》記載,中國明朝公主漢麗寶嫁給馬六甲蘇丹。帶去500個侍從。這些人後來與當地貴族通婚。在當地流傳甚廣。但中國文獻無任何記載。不被學者認同。
其實,鄭和船隊留下的人也好,存有異議的漢麗寶帶來的人也罷,他們即使存在,也只是峇峇、娘惹祖先的一部分。
實際上,早在此前或同期即有從中國廣東,福建等地來南洋謀生的華人。尤其在元末明初,國內戰亂頻仍,許多人流離失所,被迫下南洋。據說,華人最早到南洋的可追溯到唐宋。這些人中與當地人通婚後,應是其祖先的一部分。
我曾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姓雲的華人。他稱自己是蒙古族人,在此已有多代。移民史已很模糊。
南洋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這一稱謂在學者中看法不盡相同。但一般專指最早來于中國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的後代。以區別于被稱爲新客的傳統華人的後來者。
這些華人後裔,一般聚居在馬六甲,槟城,新加坡。
他們雖在此生存多代。遠離中國本土,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注重孝道、講究禮節。在文化、習俗上遵崇中國傳統。他們把當地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汲取了當地馬來族的文化,習俗。不論是語言、飲食、服飾還是婚嫁儀式,都表現出中馬文化融合的特征。尤其在飲食和服飾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其獨特的各式各樣的娘惹美食成爲峇峇、娘惹文化的一大特色。幾百年過去了,這些人大多已不會說漢語,有的已改用英語。或一種綜合中國福建方言與馬來語的混合式語言,稱爲峇峇話。如今這些人已融入當地民衆中。
在古城裏我們參觀了具有代表性的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館。
這是一家私人宅院。是當地一位富有的峇峇家族的祖屋故居。現在的主人已是第四代。
博物館在一條清靜而不甚寬闊的街道旁。不很起眼。門口上方有一匾額。我們按要求,按過門鈴後才有一位瘦弱的老婦人來開門。
從表面看,這故居的樓屋古樸而普通。在這條街上並不突出。誰也不會想到,走進去猶如進入一座雕琢精美、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缭亂的曆史博物館。這樣的家庭在古城並非一處。
什麽叫富商巨賈?什麽叫豪門大戶?什麽叫貴族之家?不走進去永遠不知道。
這處樓房自1861年起就由曾家所有。曾家四代都曾居于此,現全家都已遷出。1985年才改爲今日的博物館。至今依然由曾家後裔掌管這份家業。
據說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就曾在這裏取景。房間裏擺放著小娘惹扮演者歐萱的照片。
房屋建築格局極爲講究。
站在客廳外,可見樓頂上方有一方洞。是主人在二樓向樓外觀察的瞭望孔。可直接觀察廳門外的情況。作用類似今天防盜門上的貓眼。可見當初設計的周密。
進入大廳後首先感到的是設計風格和裝飾竭盡奢華。這座建築呈現了多元文化和富貴人家當時所處年代的時尚感。
室內的裝潢基本是中式風格。大量運用了中國南方的金漆木雕工藝。同時也融入了荷蘭和英國維多利亞建築風格的元素。
除了雕梁畫棟外,到處可見雕琢鑲嵌精美的木雕裝飾。像房檐、門扇、廊欄、屏風等。各種木制家具,如櫃、床、桌、椅、凳、擺件等也都盡顯了精雕細刻的工藝。雕刻的題材基本是山石、花卉、仙鶴、枝葉等。很多用螺钿和大理石裝飾。
一些傢俱上還鑲有很多珍珠、貝類,同時用各種說不清名稱的珍稀材料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珍禽。
傢俱用料奢侈。雕刻面積深廣,磨工鑲嵌精細。同時運用了圓雕的技法。雕刻得栩栩如生。
客廳上方懸挂著“追遠”匾額。牆上是主家幾代先輩的照片。有這個家族的第一代馬來女人。有文質彬彬的華人男主人。還有幾代的夫妻合影,其中包括這個家族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峇峇、娘惹。
廳內擺有許多精美的金銀瓷器和西洋奇巧的工藝品,令人歎爲觀止。
廳裏及房間內有許多年代久遠的精美的陶瓷工藝品。無論是擺件還是用具都是當年從中國江西、廣東名瓷廠家定制進口的。
客廳牆上挂著多幅刺繡。不注意會以爲那是些繪畫。圖案多是些松鶴延年之類的富貴吉祥寓義。據說是當年將材料從中國運來,請中國蘇州繡娘在當地繡成的。己有百多年的曆史。
整座樓房,無論客廳還是臥室等處使用的傢俱,包括八仙桌、太師椅、羅漢床、茶幾、箱櫃等等傳承了幾代人。全都有百多年的曆史。
所有傢俱及門、窗、柱、甚至樓梯都取材于中國的上等紅木。傢俱上鑲嵌的大理石來自中國雲南大理,上面鑲嵌著美麗的貝殼。所有桌椅都用木楦子連接,沒用一顆釘子。甚致樓梯都是無釘的。據說也是主人把工匠從中國請來,在當地制作完成的。
最令人驚歎的是,傢俱、門窗上的金色描花都是用金箔貼就的。事實上,整棟房子所有的金色和銀色裝飾圖案都由金箔和銀箔貼成。
以今天的眼光看,整座樓屋裏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價值不菲的藝術品。
眼前的一切實在讓人驚憾。它們的驚人之處,不在于年代的久遠和富麗豪華。不在于用工的精細和擲金如土的奢靡。而在于這些精美絕倫的工藝和貴重的材料乃至大國工匠,在那樣一個交通並不便利,路途十分遙遠的年代競漂洋過海,來自于中國。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千。
客廳和過廳之間的屏風門上鑲嵌著半透明玻璃。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奢侈品。廳的上方挂著大燈籠,是主家的字號——曾府
廳外有休閑的天井。天井的牆上有條石雕的魚。它不僅是裝飾,也是一個排水口,下雨時,屋頂的雨水通過牆中的水管流下,再從魚嘴中流出。真是一道美景。
廚房很寬大。裏面陳列了不少家族日常用具。
最令人咂舌的是那四套碗碟。它們分別用于不同場合,有不同作用。
最漂亮的一套鬥彩是主家辦婚嫁喜事用的。最素的青白色的是辦喪事時用的。一套紅邊的來客人時用。一套白彩平日吃飯時用。四套餐具根據場合分開使用。這就是大戶人家的規矩。
過廳通往二樓的樓梯是以厚重的中國紅木雕琢制成。樓梯背面雕著精美花紋,貼金裝飾。據說,這種奢華的樓梯,獨此一家。
沿著樓梯上到二樓,有主人的臥室。主要陳列峇峇、娘惹結婚時的衣服、器具。屋中一對模特穿的就是峇峇、娘惹結婚時的傳統服飾。對面放著結婚用的器具。
據說娘惹的嫁衣一般都是自己親手做的。舊時大戶人家選妻,考核的標准很多。主要的除了廚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女紅。所以小娘惹一般除了會做娘惹糕等美食外。她們的針線活直接影響自己的一生。
新房對面是壽堂。陳列了一些家族辦喪事用的壽衣、器皿等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二樓樓梯出口處,有兩扇厚重的柵欄門,兩扇門一關正好把整個樓梯出口封住。當年鑰匙由家中女主人保管。每天晚飯後,小娘惹們都要回屋做珠繡、女紅。主人關門鎖樓梯。這樣,可避免夜晚外面的歹徒闖到樓上作惡。同時年輕的小娘惹也不能偷偷溜出去逛街、會情人。體現著嚴格的傳統家規、家教。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當地社情的變化,峇峇、娘惹文化實際上已漸漸走向式微。但華人在南洋奮鬥發展和爲之貢獻的曆史,卻永爲後人贊歎。
(原創)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