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同爲詩人,也被後世學者認爲兩人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翻看史冊,就會發現遠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結伴漫遊,李杜之間的感情好像無比深厚
李白比杜甫大十幾歲,以古代的標准,基本上屬于兩代人。而且,李白屬于那種天才型的詩人,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了,連皇帝都看重他的才氣,將他召進宮中,當了翰林學士。可以說,李白是當時杜甫這樣的人的榜樣,希望能像他一樣,靠文采得到皇家賞識。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李白和杜甫相見時,李白有資格在杜甫面前擺譜,而杜甫對李白的崇拜,也是真誠的。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正是李白被從宮廷裏趕出來的時候,要是李白正走運,或許杜甫就沒機會去認識他了。此時,李白遇到一個崇拜自己的年輕人,自然也能放下架子和他交往了,也由此拉來了兩人交往的序幕。
兩人結伴在河南一帶漫遊,然後又到了山東,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兩人可以說是形影不離,按照學者的說法,深厚的友誼就此結下了。
李白對官場失望,但此時的杜甫依然有出仕的理想,自然不可能再繼續陪著李白無目的地漫遊。因此,兩人分開,李白繼續自己的浪子行程,而杜甫則返回長安,准備參加科舉考試。誰都沒有想到,兩人這一次分別,就成了永別。
李白其實並沒有把的情意放在心上
詩壇上的傳奇,並沒有因爲兩人的結識和分離而拉開,相反,卻開始了一段冷冰冰的生活。
李白是天才詩人,性格散漫,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怎麽牽挂,自然不會對路上認識的杜甫更有一番關心。這一點,從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歌中就可以知道。
送別詩是唐詩的一大類,李白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的送別詩,但在這麽多送別詩中,與杜甫有關的只有四首,而且都是敷衍之作,根本就無法與送孟浩然等人相比,就連一個普通的農民汪倫在李白的心目中,都比杜甫分量重。
.,j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四首與杜甫有關的送別詩中,有兩首竟然還是冒名的,算下來,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只有兩首。由此可見,要不是杜甫後來出名,只怕這僅有的兩首詩,也會被抛棄的。
詩人不以詩歌的形式來紀念友誼,那麽,在兩人分別後,李白是不是會在心裏挂念杜甫呢?
李白在後來的漫遊生涯中,寫了很多詩篇來記敘自己的這段生涯,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到杜甫,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完全不認識杜甫。
其實,李白這樣做,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他追求的是新奇和浪漫,永遠對未知的事物和人感興趣,而且他名氣大,想認識和結交他的人,排著長隊等候,所以,他自己人不會去挂念一個在旅途中遇到的年輕人了。再加上李白希望認識達官貴人來幫助自己實現抱負,杜甫這樣一個沒有根基的人,自然不會在他心裏留下印象了。
杜甫崇拜李白,卻是真情流露
和李白的沒心沒肺相比,杜甫崇拜李白,卻是真情流露,沒有半點作假。
杜甫是詩聖,他的詩歌就是一部曆史,完全是真情流露,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在裏面。杜甫和李白分別後,寫了許多懷念李白的詩歌,算下來,起碼有20多首,如果算上不可避免的流失的作品,數量一定非常可觀。
從內容上看,杜甫的這些懷念李白的詩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憶和李白在一起的日子,這表明,杜甫是實在把李白放在心上的。而且和李白的敷衍之作不同的是,杜甫寫的這些詩歌,的確是用心在寫,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入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這其中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
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和崇拜,不是做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呼喊,他不僅推崇李白的詩才,而且還看著他的人格,爲他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感到不平。
《天末懷李白》是一首五言絕句,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情誼;而在《不見》這首五言絕句中所表現的思念之情,又進入了一個讓常人望塵莫及的境界。可以說,沒有深厚的感情付出,是絕對寫不出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這樣的思念之情的。
李白因爲得罪了權貴,所以當時之人並不理解他,對于世人對李白的汙蔑和诋毀,杜甫敢于表明自己的觀點,認可李白的才能,一句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就是杜甫對李白遭遇感倒不平的最深切的呐喊。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這是杜甫對李白才能的肯定,同時又對李白難以在現實中施展才能感倒深切同情和無奈。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這是杜甫展望未來,希望兩人再次相見的期望,也是杜甫心聲的流露。這已經超出了萍水相逢的概念,正是杜甫把友誼看得高于一切的寫照。
在杜甫所寫的所有的懷念李白的詩篇中,思念、評價、推崇都包羅其中,而且都可以說是傳頌的名篇,完全是杜甫嘔心瀝血寫出來的。
李白在晚年,因爲缺乏政治眼光,卷入宮廷奪位的糾紛中,被朝廷下獄,最後被流放蜀地,幸好不久就遇到朝廷大赦,這一系列遭遇,杜甫都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李白的同情和關懷。
當杜甫得知李白不幸病故後,他又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懷念李白的詩,由此可知,杜甫已經把李白牢牢地刻在了自己的心中,並將這份友誼保持到了始終。
李白和杜甫之間的真實關系,雖然存在著遺憾,但這其中的原因不在杜甫,而在李白。因爲兩人性格差異大,使得兩人之間的友誼是不對等的。
作者: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