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陸斯嘉
今冬廈門,盛事雲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禮剛剛落幕,2020環東半程馬拉松又將鳴槍。與此同時,“2020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日前正在廈門集美舉辦。8個單元,26場展覽,87位藝術家,組成了本年度集美·阿爾勒的陣容。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獲悉,攝影師沈绮穎憑借《保持沉默的大多數》和《流沙志》系列在11月29日下午揭曉的“集美·阿爾勒發現獎”摘得該獎項。提名沈绮穎參評的策展人認爲,“對于攝影來說,我想唯有在拍攝的那個動作和圖像中找到人生行迹、心靈所向,才是真意。”
今年的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迫于疫情,取消了第51屆的全部展覽。作爲合作夥伴,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經過種種努力,將2020年的阿爾勒影像盛會再次請到廈門集美,這也是2015年首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舉辦以來的第5次影展。
展覽現場
本屆集美·阿爾勒共計26場展覽,包含6場首次與觀衆見面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精選展覽、10場聚焦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1場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日本影彙”展覽、1場呈現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探索與發展的“中國律動”展覽、4場“無界影像”展覽,1場“致敬攝影大師”展覽、1場“藏家故事”展覽、2場“在地行動”展覽。
本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藝術總監顧铮用“人類的不屈意志,通過攝影表達”形容疫情下的此次活動。“我們通過如期舉行2020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方式,來展示和強調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能夠在集美與廣大觀衆見面的這26場展覽,都是人類對于病毒的某種形式的回擊,也是人類信心的一種證明。”顧铮在開幕發言時說。
李舸,選自《見證》系列,2020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展出于“無界影像”單元。
劉抗,《廈門虎溪岩附近之景》,1917年,圖片由新加坡劉抗家庭提供。展出于“回家——劉抗相冊裏1928年前後的福建影像”單元。
發現獎、優秀女性攝影師獎公布
從10位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中脫穎而出、摘取“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是1978年出生于新加坡,現居倫敦和北京的攝影師沈绮穎,她獲得了十萬元獎金。
沈绮穎,越南,選自《流沙志》系列,2017年 圖片由藝術家/馬格南圖片社提供
沈绮穎2018年成爲瑪格南圖片社提名成員,目前亦是倫敦國王學院軍事研究系博士候選人。“此次展出的《保持沉默的大多數》與《流沙志》都是現代國家和全球進程如同滾滾運轉的曆史機器生産出的現實痕迹,是一套厚實與沉甸的曆史感的記錄。”提名沈绮穎的策展人劉潇說。在劉潇看來,“發現”的是年輕還是成熟藝術家,甚至是不是近兩年的能稱之爲“新”的作品,都沒關系。而是暫時的呈現出一些事物的聚合,發現我們感受和想象世界的一些框架。“對于攝影來說,我想唯有在拍攝的那個動作和圖像中找到人生行迹、心靈所向,才是真意。
沈绮穎,中國,選自《流沙志》系列,2017年 圖片由藝術家/馬格南圖片社提供
藝術總監顧铮在頒獎詞中表示:“作爲一個成熟的報道攝影師,沈绮穎的工作主要在新聞與報道攝影的領域裏被認識,在當代藝術攝影領域裏還不是特別爲人所知。藝術家一直關注國際現實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母題,而且她有能力實現對這樣的母題的追蹤和表達。她探討了一系列事關人類現實和命運的問題。用既審美又具批判性的立場,去面對隱藏著深刻危機現實,並加以呈現。她的作品,在現場呈現上看非常完整並具有視覺震撼力,也表明藝術家有能力將新聞與報道攝影轉換成當代藝術的語言表達,因此從藝術語言運用的角度看也非常具有說服力。總體而言,沈绮穎的作品是在人類紀的時空框架下,對人類當下和未來的關注和思考。”
其他入選發現獎提名的藝術家有:華偉成、蔣鵬奕、李舜、馬海蛟、馬良、蒲英玮、孫瑞祥、徐曉曉、周裕隆。策展人分別爲劉潇、魯小本、沈奇岚、于渺、鄭梓煜。曾經獲得“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藝術家有:易連、雷磊、馮立、劉思麟和朱岚清。
馬良,選自《彼岸花》系列,2020年。老照片,植物,動物骸骨等,用工業級平板掃描儀獲得最終圖像,藝術微噴輸出,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早前的11月28日,2020“集美·阿爾勒”優秀女性攝影師獎率先揭曉。中國藝術家徐曉曉憑借作品《飲馬長城窟行》奪得該獎項,獲得三萬元獎金。
徐曉曉,雪地裏的牧羊人和羊群,2018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攝影師徐曉曉1984年出生在浙江溫州附近的青田縣,14歲移民至荷蘭。在荷蘭度過半生的她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2014年,30歲的攝影師徐曉曉翻看著《尋路中國》。何偉筆下,獨屬于中國北方的荒蕪和蒼涼吸引她,包裹她。“那種氛圍讓我有非常強烈的感應。” 徐曉曉此前接受騰訊谷雨影像采訪時說。她渴望看到具體的人,真實的生活環境和氛圍,感受到時空裏的溫度。2017年3月,徐曉曉開始了以山海關爲起點的長城之旅。爲此,她收集了關于長城的書籍、畫冊和幾百集紀錄片,做好詳盡的資料梳理和調查。
在策展人魯小本看來,徐曉曉的作品充滿詩意、令人觸動,她並沒有把長城看作是一個承載著軍事意義的屏障,而是關注長城腳下的人類活動,捕捉著人們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長城沿線的中國鄉村景致。
《飲馬長城窟行》系列 展覽現場
評委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說:“藝術家把長城作爲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的中介。這個系列的創作把長城從相對固定的‘中國符號’中解放出來,打開了被過往長城話語所限定的中國故事的敘事空間。”
紀念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
兩個獎項之外,本屆攝影季亦有頗多亮點。在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特別展覽單元“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是爲紀念于2019年逝世的現代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而策劃。弗蘭克珍貴攝影原作、弗蘭克作品出版物,以及陳榮輝、韓磊、黃慶軍、盧恒、駱丹、莫毅、鳥頭小組、王轶庶、魏來、姚瑤、曾翰、周強、朱浩兩代與弗蘭克在影像創作中呼應和共鳴的中國攝影人的作品集結展出。
羅伯特·弗蘭克,《新澤西》,1961年 圖片致謝藝術家和收藏家靳宏偉
陳榮輝,如意鏡,龍井,選自《空城計》,2017年
莫毅,風景No.7,選自《冬日裏的陽光和兩個讀報人》,天津,1987年
姚瑤,窗,2016年
“這些藝術家形成了一組自1980年代以來近40年的中國攝影人的個體實驗樣本,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體現出了將攝影作爲藝術語言的自覺性。他們在看向西方的同時,尋求著自身本土經驗在世界藝術史中的價值對位。”策展人今木說。
走進半世紀前法國新浪潮片場
從三影堂移步到主會場,更多單元在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裏呈現。觀衆將走進半世紀前法國新浪潮片場,一睹雷蒙德·考切提爾的影像。這位1920年生于法國巴黎的攝影師,在其100歲生日之際,與中國觀衆分享關于“新浪潮”的記憶以及他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老照片合集。
法國新浪潮産生于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余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爲“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雷蒙德·考切提爾在25歲時開始接觸攝影,同年他在印度支那成立了法國空軍新聞處。1953年,考切提爾發行了首張攝影專輯《印度支那的天空》並獲得了巨大成功。20世紀50年代末,他開始拍攝電影場景,幾年後成爲見證法國新浪潮的非官方攝影師。如今他的電影攝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
雷蒙德·考切提爾《精疲力盡》,片場攝影,195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雷蒙德·考切提爾《再見菲律賓》,片場攝影,雅克·羅齊爾,196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接受本屆攝影季采訪時,100歲的考切提爾回憶說:“我做攝影的時候總是很主動,我偏愛抓拍的攝影風格也和傳統的片場攝影很不一樣。雖然我也會拍一些比較傳統的照片,但是制片人選電影宣傳照片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會接受我的審美偏好。我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現電影。人們在電影裏並不能找到這張著名的影像,這是一種個人創作。”
志賀理江子,《螺旋海岸28》,2012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展出于“日本影彙”單元。
塔達斯·卡茲,選自《可預見的告別》系列,2014年-2018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于2015年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始人榮榮與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時任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主席薩姆·斯道茲聯合發起。曆經五年,攝影季已成爲中國攝影領域的重要活動,迄今吸引了約30萬名觀衆。
本屆攝影季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展覽地點分別爲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