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鄧詠儀
編輯 | 蘇建勳
疫情三年,中美兩地的藍領招聘賽道,如今來到一個分岔路口。
近日,一家名爲Workstream的藍領自動化招聘公司,獲得共計1.08億美金的B輪融資,由GGV領投。本輪融資後,WorkStream估值已接近10億美金。
WorkStream的融資,只是海外VC對藍領招聘熱切關注的其中一面。從去年開始,海外已經有大量藍領招聘公司獲得下注:
-
7月,Homebase獲71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投後估值在5億-6億美元之間,Homebase是專注爲中小型企業提供藍領服務的平台。
-
3月,藍領AI招聘平台Emi獲得1100萬美元A輪融資。同月,Connecteam獲得1.2億美元C輪融資,估值超過8億美元,Coonecteam爲一線藍領員工提供假勤、培訓、溝通工具,過去一年收入增長了400%。
-
2021年11月,做藍領輪班調度的When I Work完成2億美元融資;位于倫敦的藍領管理平台Blink也獲得2000萬美元融資。
不僅是初創企業,大廠和老牌HR公司也都在投入。Meta旗下的WorkPlace,目光也已經從白領群體,轉向藍領市場的一線員工。
全球範圍內,招聘賽道的線上化都是先從白領開始,再到藍領群體,這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的趨勢相符。疫情讓在線化浪潮加速,也終于讓HR SaaS賽道在藍領細分賽道帶燃起一把火。
不過,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中美市場的差異越來越大——海外藍領招聘賽道融資火熱,但國內這兩年年卻略顯冷清。2022年已到尾聲,市面上的藍領招聘企業,無論是新融資還是新公司,都是寥寥無幾。
原因是爲何?
海外:全面開花
藍領是一個巨大的用工市場。據美國2018年的一項統計數據,全球大約有27億“無辦公桌”(一線和服務)工人,占全球勞動力比例超過80%。但當時,全球企業IT預算只有1%用在這一群體上。
不難理解,疫情持續三年,對企業方的用人成本,用人習慣,以及員工的遠程辦公、遠程就業等等習慣,影響是巨大且持續的。
在海外,最老牌的HR巨頭,如Monster、Workday等,其業務大盤也都是白領群體,收入來自的公司,對藍領群體的覆蓋在長時間內都是缺失的。
新一代藍領招聘公司正是從巨頭的縫隙中崛起,疫情加速了這個進程。
一個印證是,這兩年獲得融資的藍領SaaS公司,大多數成立于2014年前後,很多都從中小企業做起。到疫情前,這些公司普遍已經有成型産品。若抓住疫情帶來的數字化機遇,就能實現快速增長。
WorkStream就是典型例子。2017年剛成立時,WorkStream靠的是本地的許多餐飲小店成長起來,這些小店往往服務半徑只有幾公裏,WorkStream靠著這些客戶打磨出最初的産品。到了疫情期間,幾位創始人觀察到,許多商場都倒閉,但人們對餐飲需求急劇增加,所以樓下的快餐店還是活得非常好——于是,WorkStream決定將幾乎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餐飲領域,這是讓公司實現規模化增長的關鍵一步。
而海外這波藍領招聘公司的另一個特點,是更加垂直化、本地化。很多創業公司憑借著一個顆粒度極細場景的需求,就能讓早期商業模式跑通,實現正向現金流。
倫敦的一個公司Blink,就瞄准了英國的交通和醫療系統中的一線工作人員。據TC,Blink有超過5000名公交車司機用戶,大部分人平均每天打開13次這個軟件,查看工資單、輪班、假期和加班費等內容,或是在軟件裏聊天。
大廠也注意到這波藍領招聘熱潮,並大力投入。Meta旗下的Workspace,爲了打入藍領市場,在2021年推動了和WhatsApp打通,正是爲了降低一線員工使用軟件的門檻。
很多大的招聘公司試圖以收購的方式補足藍領板塊,這幾年的收並購行爲異常活躍。2021年,藍領排班和管理平台Crew被移動支付巨頭Square收購;而新加坡的一家藍領公司Workmate也被當地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之一Persol Asia Pacific收購。
對很多做了數年的工具型産品廠商,這其實是不錯的出路。
國內:奪回流量陣地,等待下一個春天
在國內,招聘賽道線上化僅僅進行了20余年。2015年左右,移動互聯網普及,國內出現過一波藍領招聘SaaS創業浪潮,這和美國的時間點是類似的。
中美兩國同樣有巨大的藍領群體和中小企業,需求一樣迫切——疫情後,招工難、找工難問題都存在。但爲何美國能迎來爆發,但國內卻呈現“啞火”狀態?
一個很大原因在于:在線招聘的流量困境尚未打破。
國內的在線招聘市場其實很小,滿打滿算僅爲數百億元。據Boss直聘招股書,2021年中國在線招聘滲透率僅爲20.3%,約爲美國市場的一半。而傳統的線下人力外包、中介等市場——早早已是千億元級別,差距巨大。
而在線招聘市場裏,單是58同城一家,就已經占據了藍領市場的一半份額。之前的一波國內藍領招聘初創企業,基本沒有誰能夠打破這一局面。
從模式上看,國內在線招聘還是以流量投放、購買簡曆爲主。頭部玩家在藍領市場的份額過于集中,直接導致大部分成本都在爭奪流量上。
從頭部招聘企業的情況可見一斑——今年回港二次上市的Boss直聘,2019年至2021年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就高達9.17億元、13.48億元和19.43億元,分貝占公司總收入的91.8%、69.3%和40.97%。
另一方面,在線下,藍領中介、外包市場尚且處于群雄割據,極度分散的狀態。一位藍領招聘創業者告訴36氪,單單是江蘇昆山,就有數百家勞務中介公司,競爭極爲激烈,而每一家都可以維持每年數百萬的利潤。
這意味著,企業主一旦在線下采用了人力外包形式招聘藍領,那麽投入到在線招聘、管理軟件中的費用就會更少。
在美國,藍領市場沒有類似58這樣,掌握流量端的大平台,流量分散在各個地方。這也能解釋,爲什麽垂直化、工具型的産品在美國還能賺到錢——摸到一個精准的用戶群體或者一個簡單功能,用戶就願意付費,“小而美”的模式能夠活得相當滋潤。
所以,對國內玩家而言,破局的路很明顯——幫企業主找人還是最能賺錢。而這需要奪回流量陣地,拓展新的流量增量。
直播會成爲下一個交鋒點。2022年,快手旗下推出“快招工”,成爲整個賽道的一抹亮色。快招工起勢很快,6月底,快手就已經請辛巴在快手上“直播帶崗”,2小時就收到了近18萬份簡曆。今年快手Q2財報電話會上,快手CEO程一笑就透露,“快招工”板塊的去重月活躍用戶規模已達到2.5億,簡曆的日投遞次數峰值已超過36萬。
已經有藍領招聘公司,憑借直播招聘業務拿到一桶金。今年3月,“樂業樂活”就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用友産業基金獨家投資。這是一家專注在藍領直播招聘的平台。
直播對傳統玩家的撼動已有一些成效。上述藍領招聘創業者對36氪表示,他身邊的一些勞務中介,今年在58或者boss上投入的流量成本已經大大減少,試圖在快手等短視頻平台搭建直播團隊,希望能夠直接接觸到終端的藍領群體,減少中間層層分包的情況。
不過,挑戰早已擺在台面上。上一代在線招聘模式,其實沒有有很好地解決虛假職位、中介等問題,換了個流量陣地,問題也依然存在。從3月開始,黑貓投訴等平台上,已經有求職者對快手上的虛假職位等問題進行投訴——這會是接下來亟需解決的問題。
直播以外,找對一個垂直賽道——如今在美國大行其道的模式,在國內也會是一條出路。近兩年,建築領域的魚泡網和吉工家,業績增長相當亮眼,一定程度驗證了這一邏輯。
在寒冬裏想要抓住新機遇,是否能走出流量困境,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是迎來下一個春天的關鍵。一位企業服務領域投資人對36氪表示,今年受二級市場普遍影響,SaaS領域整體投資都比較低迷。藍領招聘企業沒有拿到新融資,但這並不與業績直接挂鈎。很多頭部創業公司,如今依舊在消化前幾年的過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