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近日宣布,世衛組織啓動了最高級別的警戒狀態,將猴痘疫情列爲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一疫情已經在75個國家記錄了近17,000人染疫。
過往世衛組織曾6度宣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包括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Ebola)、2014年的小兒麻痺症、2015年到2016的茲卡病毒(Zika)、2019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病毒、2020年新冠病毒。
美國加州已出現同時感染新冠和猴痘的病例,在兩大病毒雙重夾擊之下,患者痛不欲生。在亞洲,新加坡、韓國、台灣都發現猴痘病例。
目前我國還未通報猴痘病例,但中國衛健委近期發布猴痘防控指南,要求在入境人員隔離排查新冠病毒的同時,應主動進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別是入境前21天內有猴痘疫情報告國旅居史的人員。
人猴痘病毒是一種罕見的、散發的、天花樣的動物源性病毒,1970年初次發現,主要見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國家,在人類主要表現爲皮膚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疱或膿疱、發熱,但病情相對較輕。
2003年5月11日,作爲母親節的禮物,兩只草原土撥鼠(prairie dog)被送給了美國Wisconsin州Dorchester的一位母親;13日,其中一只土撥鼠咬傷了其3歲半女兒的右手食指和左手背;2天後,該土撥鼠因皮膚病變和眼、鼻分泌物增多而就診,並咬傷診治醫生;後被咬患兒因出現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樣症狀及局部皮膚發紅和皮膚隆起等症狀于20日就診。
5月30日和6月6日,Marshfield Clinic的科學家們分別自活檢的患者皮膚和死亡土撥鼠的淋巴結中培養出正痘病毒,至此病原初步認定爲猴痘病毒(Monkeypox)。 該病的出現引起了美國衛生部門和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原因之一就是擔心該病毒可能從此在北美的野生動物中長期立足,威脅人類,一旦發生進化,將會在人類中更易傳播,甚至取代早已消滅的天花病毒(Science, 18 July 1997, p. 312)而填補已出現的生態鏈缺口。
人類抗擊疾病、爭取生存的征程仍然漫漫。面對接連爆發的新冠和猴痘病毒感染,在依靠科學、加強防治的同時,我們是否該有所反思?
人類曆史上的大多數疫情都與動物有關,如瘋牛病、艾滋病、鼠疫、SARS以及尚未平息的新冠, 這些疾病的出現往往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無止境向自然界索取的結果,破壞生態鏈的平衡終將會招致大自然的懲罰。
近日一項美國加州大學學者通過對140余種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毒與瀕危物種進行了分析,發現馴養的家畜、靈長類動物、蝙蝠和大鼠攜帶最多的人畜共患病毒,約占75%。
研究者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的過于泛濫,迫使破壞了棲息地的野生動物離人類越來越近。這意味著很多病原體會像新冠病毒一樣,侵入人體。
研究還發現,當一個物種數量減少嚴重或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威脅時,病毒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最高。去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小組就警告說,人類活動使得100萬余物種面臨滅絕。而有重要評估表明,全球75%的土地和40%的海洋由于人類的活動嚴重退化。
其中最爲突出的是森林濫伐,這給野生哺乳動物帶來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如果人類進一步壓縮它們的棲息地,那麽就會增加野生動物與人類的接觸機會,增加類似新冠病毒暴發的風險。
新冠還在肆虐,現在又爆發猴痘疫情,2022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希望人類不會成爲“病毒培養皿”。亡羊補牢,爲時未晚,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期望疫情早日結束,我們能恢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