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比較研究
一. 前言
喜歡遊戲是人類的天性與本能。在所有的棋類遊戲之中,最流行的棋類遊戲,就是風行西方世界的國際象棋與風行于東方世界的中國象棋這兩種棋類遊戲。衆所周知,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不僅是遊戲,更重要的是,二者同時還是競技體育比賽項目。
公元五世紀起源于中國,後來傳入印度的國際象棋,隨後又傳入歐洲及世界各地,在公元十一世紀,它已經成爲風靡全球的遊戲項目與競技體育項目。就此意義而言,國際象棋是西方棋文化的典型。古印度的國際象棋的棋子只有步兵,武士,戰車,大象,而國王和皇後是棋盤中的最高統治者。這也是當時古印度社會的一種真實反映。 這種遊戲一傳入歐洲,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當時的社會階層挂上了鈎。中世紀的歐洲,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軍事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取而代之。主教在歐洲中世紀之時,是頗有影響力與頗有權力的人物。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根本沒有人會知道其威力無比。印度棋盤上的武士,在國際象棋傳入歐洲之後,變成了馬。這種變化,人們普遍認爲,是當時歐洲騎士制度的一個縮影。在古印度象棋的維齊轉名而爲後,因爲皇後也是中世紀宮廷的重要人物。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于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而且,王能夠和車易位。所有的這些變化,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基本接近了。更重要的是,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之前,國際象棋一直被認爲是富有閑人和貴族們的遊戲。1917年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聯政府號召全體人民,要將國際象棋成爲生活之中的一項新內容。後來,一個國際象棋的“普及風暴”席卷前蘇聯土地之上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使之出現了一大批國際象棋大師。因此,前蘇聯成爲國際象棋競技項目的強國之一。
中國象棋,起源于中國,他們都是東方棋文化的典型相傳中國象棋發源于山西沁縣。 中國象棋大約起源于戰國時代,那時盛行著一種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一些變革,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藥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和“象”。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國際象棋譜,還要早200多年。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國象棋在國內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數以萬計的象棋愛好者活躍在中國棋壇之上。中國象棋在國外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多的東南亞的僑胞和外籍華人都喜愛中國象棋。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把中國象棋看作是與祖國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他們把開展中國象棋活動,看作是炎黃子孫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近幾十年來,隨著貿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斷發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聯邦德國等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經過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國。
我們知道這樣一個的事實,這就是,棋文化是一門涵蓋經濟學,社會學與軍事學等多門科學的綜合文化。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皆以率先擒獲對方王者爲勝,這是一個追求達到目標的過程,雙方都要求要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向敵人發起進攻,以奪取戰鬥的最終勝利。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都是是雙方輪流下子,進攻的機會就是對弈雙方所掌握的稀缺資源。棋文化之中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學的元素。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與其他棋類項目一樣,也是雙方輪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機會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資源。 棋文化的核心,是研究如何配置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資源,以盡可能地滿足人類無限的欲望的科學。棋文化著力研究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資源配置好,以盡可能地滿足棋手控制對手行動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這其中同時蘊涵著軍事學的元素。總之,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分別代表了西方和東方的棋文化,深入地探討二者的曆史與現狀,認真地探究二者所蘊涵的西方棋文化與東方棋文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就是筆者在本文中所要闡述的課題。
二. 關鍵詞:
1. 國際象棋
2. 中國象棋
3. 棋文化
4. 東方棋文化
5. 西方棋文化
6. 比較研究
7. 經濟學;社會學;軍事學等
8. 古印度
9. 歐洲
10.中國
11.棋類遊戲
12.休閑娛樂體育項目
三.目次頁
1.引言
2.正文
A..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比較研究
B.關于東方棋文化與西方棋文化的幾個問題之我見
3.結論
4.參考文獻表
1引言
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後來傳入古印成爲棋戲“恰圖蘭卡”,15世紀至16世紀,國際象棋傳入歐洲。幾經變革,形成國際象棋之現制。
中國象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流傳于我國民間的中國象棋,其戰法變化豐富而多彩,是古今廣大棋類愛好者共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民族的珍貴的文化遺産。
總之,不論是盛行于西方的國際象棋,還是流行于東方的中國象棋,都是益智類的棋類運動。上述二者都具有棋類運動的共同的基本特點。棋類運動是思維的遊戲,其特點爲:雅俗共賞,老少皆宜。人們參與棋類遊戲之中,不僅能提高智商,還能提高情商。在競爭日趨激烈現代社會裏,筆者以爲,後者比前者也許更爲重要。下棋時首先要坐得住,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和自信心,還要善于把握時機,時機不成熟時要沉得住氣要耐心等待機會。所有這些,正是現代人才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了足夠的情商才能使智商正常發揮,才能使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分析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綜上所述,正因爲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有著很多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而且各自分別代表了東西方的棋文化,才引起全球的棋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和學者的研究興趣。近年來,各國學者,對于上述課題,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文章,堪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近幾年,筆者對于國際象棋棋文化及中國象棋文化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希望在這裏,將自己的見解與結論發表出來,與朋友們分享。謹以此作爲引言。
2.正文
A.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比較研究
關于國際象棋的起源有下述兩種說法:其一,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其二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
其一:根據曆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見諸于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遊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遊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遊戲很快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余,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爲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麽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爲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關于國際象棋的産生,國際上流傳著另外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印度國王獨斷專行,爲所欲爲,做事十分霸道。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于是,這位大臣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制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鬥;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鬥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裏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地盤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産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國際象棋之“印度起源說”産生于英國人。1984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刊載,國際象棋的起源,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這是國際上流行的國際象棋之“印度起源說”。
其二。國際象棋之“中國起源說”是關于這一遊戲起源的第二種說法。
20世紀70年代以後,“印度起源說”這一觀點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研究天文,象術和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産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蔔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後來,陸續有不少的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
1972年南斯拉夫曆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征》一書,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于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截至到目前爲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地認爲,切列夫考博士的“國際象棋起源于易經思想”的觀點,已經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在這句話裏,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根據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這和唐代在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北周時代的“象戲”和唐代的“百寶象棋”一樣,二者都同樣具有共同的特點:8×8盤(64格),立體棋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這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基本格局。
後來,到了公元6世紀,象戲進入印度,形成了“恰圖蘭卡”,進入中東地區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蘭卡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者四方棋。“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且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爲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今天我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問題,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等四種方法,從而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能夠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能夠進一步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四種方法,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共同作爲研究國際象棋的起源的有力工具而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目前,已經在國際學術界被公認的兩條結論:其一,國際象棋起源于亞洲。後來傳入歐洲。國際象棋現在是全球性的棋類遊戲。其二,國際象棋最初的規則是用擲骰子來決定誰先走第一步棋。
其三,關于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爲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裏“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這就是關于國際象棋起源的“阿拉伯起源說”。
筆者個人認爲,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的說法,比較接近曆史的真實。筆者支持國際象棋的“中國起源說”。
國際象棋的前身是中國的“象戲”和“百寶象棋”,6世紀,由中國傳入印度。印度人將其改變爲國際象棋的前身:“恰圖蘭卡”。國際象棋在6世紀末至7世紀初,由印度傳入波斯,10世紀時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入歐洲,先是意大利,後來是西班牙和法國。至11世紀末,國際象棋已經遍及歐洲各國。15世紀末,國際象棋定型成爲現在的樣式和棋制。1924年,國際象棋聯合會在法國成立,其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其主要賽事有:兩年一次的奧林匹克團體賽和三年一次的世界冠軍賽等比賽。
國際象棋是一項集科學,文化,藝術,競技爲一體的智力體育項目,有極其廣泛的群衆基礎。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幾億人經常下國際象棋,與此同時,全球已經有不少國家將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或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曆史,相傳其發源于山西沁縣。戰國時期,已經有已經有了關于象棋的正式記載,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由此可見,戰國時期,中國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相關資料判斷,中國象棋在戰國時代産生于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中國象棋,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裏,經過中國人不斷地將其革新,逐步地成熟而確定。經過1400余年年的象棋實踐,中國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的中國象棋模式。經過近百年的實踐,中國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的中國象棋模式。這種定型之後的中國象棋模式的要點有: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中國象棋已經家喻戶曉,已經成爲流行廣泛的棋藝活動。根據史料記載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尊,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南宋宮廷設的“棋待诏”中,絕大多數爲中國象棋棋手。與此同時,南宋民間出現了不少的稱爲“棋師”的專業棋手,同時也出現了專門制造中國象棋的棋子和棋盤的手工業者及其作坊。元代與明清時代,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以【梅花譜】爲代表的關于中國象棋理的論專著。明清文人學士如楊慎,唐寅,袁枚等人喜愛中國象棋,皆成爲當時著名的象棋高手。大批著名象棋高手的不斷湧現,其名人效應爲中國象棋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名人棋手以其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將中國象棋的發展推向又一個新的高峰,中國象棋因而受到當時的社會各階層民衆喜愛與青睐。
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國的建立,使得中國象棋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中國象棋列入國家競技體育項目之一。在此之後,中國國內每一年都舉行全國性的中國象棋比賽。1962年,中國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各省,市都相應建立了省,市的中國象棋分支機構。很多多年以來來,由于蓬勃發展的群衆性棋類活動的開展和中國象棋全國性比賽的推動,國內的中國象棋棋藝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提高,國內的優秀棋手不斷湧現。新中國的著名棋手主要有: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上述這幾位棋王,以其精湛高超的棋藝,分別成爲幾年乃至幾十年中國象棋棋壇的新老“霸主”,以其廣泛的文化影響力,將中國象棋發展的進程不斷地向前推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象棋不僅在國內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而且迅速地流傳到國外。中國象棋在海外華人世界之中流傳,特別是東南亞的僑胞和外籍華人中更是廣泛地流傳。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提高和中國影響力的擴大,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文化交往的發展,中國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中國象棋正在其發源地的中國,經過亞洲,逐步地傳播到世界各國各地區。 目前在亞洲的港澳地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及華人,他們喜愛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活動普遍開展。這些國家和地區,每一年都舉行中國象棋比賽,已經分別各自成立了中國象棋總會或中國象棋協會。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發起和合作下,亞洲象棋聯合會應運而生。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文萊、西馬來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 自從”亞象聯”成立以後,亞洲地區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亞洲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象棋交往和比賽活動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湧現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此外,“亞象聯”還多次舉辦各會員國和地區之間的友誼賽和互訪,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象棋在亞洲地區的蓬勃發展。近年來,象棋在歐美人中間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紛紛成立象棋協會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國家的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中國象棋來了,像我國一些中國象棋手一樣,成了兩項象棋都擅長的“雙槍將”。 1988年,“中國中國象棋聯合會籌委會”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後,第1屆世界杯象棋錦標賽于1990年在新加坡舉行,來自全球的中國象棋棋手同台博弈,盛況空前。中國象棋從此走向世界,此舉也爲推動中國象棋的國際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B. 關于東方棋文化與西方棋文化的幾個問題之我見
筆者在本章節之中,將對東方棋文化和西方棋文化的幾個問題,闡述筆者本人的個人見解。爲了討論問題方便,筆者將其列表如下:
i. 中國象棋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其産生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裏蘊涵許多中國人人的智慧之結晶。中國象棋的産生,並非是某一個人的成果,這是集體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其源頭是南北朝時代的“象戲”和唐代出土的“八寶象棋”。
ii. 筆者認爲:中國象棋代表了東方棋文化,國際象棋代表了西方棋文化。東方棋文化與西方棋文化之比較研究,其核心,就是對于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比較研究。
iii. 從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相同點,我們能夠看到與發現:二者都是體育休閑娛樂活動,都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快感,都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新的更豐富的心理愉悅。二者都是休閑文化的産物。
iv. 從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不同點,我們能夠看到與發現: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
爲了闡述上述問題的方便,我們根據上述問題的排列順序,逐一講述之。
{1}關于中國象棋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這個問題,筆者在本文的上半部分,已經闡述的比較清楚,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其源頭是南北朝時代的“象戲”和唐代出土的“八寶象棋”。國際象棋的傳播路線如下所示:中國{象戲}——印度{洽圖蘭卡}——波斯帝國{波斯象棋}——歐洲{國際象棋}。
{2}既然東方棋文化和西方棋文化,都是屬于體育休閑娛樂活動,那麽,二者自然都具有了體育休閑娛樂活動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很強的自主性;有高度的娛樂性;有鍛煉效果的實效性和很強的社會普及性。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二者都有著雙重功效:既能健身,又能娛心。國際象棋是集科學,文化,藝術,競技爲一體的智力體育項目,其有助于開發人的智力,能夠培養人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夠提高人的分析力和記憶力。中國象棋除了有著上述國際象棋的特點之外,還能夠培養人們的大局觀念,加強思維的敏捷性與嚴密性,培養人的堅毅勇敢機智之優良品質。
{3}中國的曆史悠久而連貫,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穩定。中國人願意保持自我,矜持而內向,喜歡善獨其身。東方的快樂,是抒情的,含蓄的內斂的。與此相比,西方的快樂,則是西方人所孜孜追求的人生的終極目標。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快樂觀,不同的文化産生不同的休閑活動,乃至産生不同的棋類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儒家思想爲主流的意識形態影響著中國人的休閑態度,與此同時,也影響著東方的棋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喜歡從節儉中尋求樂趣。反映到棋文化上,其表現爲有效地配置兵力資源,將其戰鬥力發揮到最大化。中國土地上有限的資源和自然經濟的勞動方式,使得中國人不能像西方人那樣恣意地消耗資源。縱情享樂。中國人不禁欲,也不縱欲,“有樂而節”地進行休閑娛樂奕棋等活動。西方人認爲求樂避苦是人和一切動物的本性,幸福快樂是人生之目的。西方文化反映到奕棋方面,則是以我爲主,揚長避短,王者居高位而統治全盤。
{4}從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不同點,我們能夠看到與發現: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
其一,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不同點之一: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是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中間以“楚河漢界”相隔,形象地再現了當時楚漢爭霸,兩軍對壘的戰爭場景。
我們發現,如果把“楚河漢界”拿開,正好是一張8×8方格的棋盤,與國際象棋棋盤幾乎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8”和“9”兩個數字都蘊含著無窮大的思想內容。中國古代戰爭的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土地,爲了占領更多的地盤。因此,所有充當戰場的棋盤,都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的這種思想意識。中西方對于戰場對峙的觀念不同。中國象棋的棋子占據在交叉點上,通過點與線與敵人交鋒。國際象棋則是面對面的遭遇戰,廣闊的大平原,無險可守,連界河都不用。從中國象棋棋盤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運籌帷幄和遊刃有余的作戰風格,以及合理利用地形地物之戰術原則。從國際象棋上,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古戰場上的滿盤皆兵,王者沖鋒在前的一種作戰風格。
其二,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不同點之一:棋子及其走法。
兩個棋種都是三十二個棋子,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種類上有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象棋中有“炮”這個兵種,而國際象棋上沒有。這個充分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就是中國象棋中的“炮”。“炮”是中國象棋中特有的一個角色,它得行棋規則是隔山打子,這樣的行棋規則是西方人所難以理解的。爲什麽?這正是東西方文化理念的差異之所在。筆者認爲,中國象棋之中,炮的産生,與中國人發明火藥和最早使用火炮相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跨越思想相關。這種跨越式的思維方式,其文化內核,就是要引導我們,在遇到問題之時,要用跨越思想解決。有A問題擋道,跳過這個關卡,先把B問題解決。待B問題解決之後,A問題已經成爲強弩之末,解決之,自然是迎刃而解。另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爲戰爭成敗的因素,決定于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車、馬、炮這樣物的因素。這同時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古西方由于生産力的低下,戰爭的成敗,取決于各級將士的個人素質及其獻身精神。所以,在國際象棋的規則之中,更加注重體現人的因素。
另外,中國象棋裏的將(帥)等同于國際象棋裏的王,雖然威力都不大,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滅亡。所以對它兩個棋種都有嚴密的防衛。中國象棋裏安排了士相來守衛“將”,“將”不能走出宮殿。國際象棋裏特定了一種叫作“易位”的走法,使“王”可以從中心兵家必爭之地轉爲安全的側翼,以此保護一國之王。 國際特級大師古菲爾德曾經說過:“在開局階段,王是一個嬰兒;在中局階段,王是一個小孩;在殘局階段,王則是一個成年人。”這充分說明,國際象棋裏“王”的作戰價值。在國際象棋的殘局之中,作戰人員所剩無幾的時候,“王”可以四處作戰的優勢就顯示出來。這一點,與中國象棋的將(帥)不能走出“宮”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區別。在中國象棋之中,將、帥還不能見面,這一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古代國情。在古代中國,除了幾個開國皇帝帶兵打仗外,大部分的守成的皇帝都是閉門不出的。
國際象棋中,特有的並具有先進思想的角色是“後”,這個伴隨在“王”身邊的女性,,具有很強大的殺傷力,行棋規則是“米”字殺。這正是反映了西方文化中重視女性作用的嶄新思想。在西方社會中,有不少女性的細心、協調、配合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超過男人的。有不少傑出的女性,都具有極高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實踐證明:女性不僅能夠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社會分工,並且能夠獨當一面。中國象棋曆史久遠,其中自然包含了中國封建思想殘余。中國的封建社會之中,女性在社會上是沒有任何位置的。所有這一切,在中國象棋的棋盤反映出來,就是上根本沒有女性的任何體現。這種思想,是一種不符合現代精神的歧視女性的舊思想,應當徹底地加以擯棄之。
“ 後”,這是站在王旁邊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僅相當于象棋中的士。後來,“後”的走法越來越靈活,橫、豎、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三分之一的戰場。在中世紀西方曆史上,西方女性的地位,隨著社會之發展正在逐步提高。西方女性之權,也正在不斷地提高。在西方社會,女王統治屢見不鮮。比較著名的女王,就曾出現過埃及女王、英國女王、丹麥女王、瑞典女王等等。而中國象棋裏是沒有“後”這個棋子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封建曆史就是一部“父權“的曆史。
“車”,這是在兩個棋種中,唯一的一個走法完全相同的子。國際象棋裏的“車”也是“戰車”的意思,與中國象棋的“車”一樣。
國際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戰象”,然後改爲“傳令官”,到了文藝複興時代,隨著教會勢力的增大,變爲“教士”。“教士”是沒有河界的阻隔,他任何地方都可以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士”也逐步地趨于消失。中國象棋的“相”是個文官,所以他是不出門打仗的。
如果將國際象棋的“馬”與中國象棋中的馬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否在行棋中不被“蹩馬腿”。我們發現,二者在走法上,國際象棋的要求比中國象棋的要求寬松得多。前者的“馬”沒有“蹩馬腿”的規則,後者則有“蹩馬腿”的規則。分析其原因,大概就是西方當時的社會制度,要比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比較寬松的緣故。中國的封建社會,朝廷昏庸,忠奸難辨,官場腐敗。官員之間勾心鬥角。常常使用“絆馬腳”的伎倆。縱使是一匹千裏馬,志在千裏。但一旦被人“絆了馬腳”,就從此動彈不得。“馬”只得老骥伏枥,任憑江河東流夕陽西下,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這種封建社會現象,在中國象棋之中,堪稱:“表現得是淋漓盡致”。
“兵”,無疑這在兩個棋種中都是人數最多的子,國際象棋有8個兵。中國象棋中有5個兵。“兵”站在陣地的最前方,用自己的身體保衛王朝,而且,他們只能沖鋒不能後退。在這點上中西方對士兵的要求都一樣。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象棋中的小兵,永遠都只是一只小兵,他最多在過河之後,能夠橫行,變得稍微厲害了一點。但國際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如果勇敢地沖到底線,他將升格爲“後”。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兩個棋種中,“兵”的這種區別,既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也反映了西方“論功行賞”的傳統思想,這就是西方社會的一種真實寫照。
綜上所述,兩種棋的棋子及行棋規則,完全反映了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此總之,其實是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曆史文化背景。二者的每一個棋子,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功能,各有分工、各盡其職,極其人性化。正因爲如此,所以千百年來,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得以在民間以及宮廷廣爲流傳。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發明與每一次演變,都是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的。但無論受到什麽樣的思想影響,二者的發明、變革和發展最終體現的都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總而言之,中國象棋反映出中國文化在不同層面、不同階段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此外,中國象棋還有很重要的一面,這就是它表現出保家衛國的忠誠和犧牲精神。這種忠誠,是我們的先人爲保衛國家,而不惜一切的的“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理念。這種精神,就是一種誓死如歸、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這兩種精神和理念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中國象棋就是這兩種精神的智慧結晶,這是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之中的活化石,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思想寶庫的一件極有價值的瑰寶。
3.結論
21世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人類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休閑時代。在這種大的曆史背景之下,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研究與實踐,作爲一門新興學科而逐步發展起來。休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發人的智力與體力,有著極爲重要的作用。衆所周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是全球範圍內參與人數最多,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兩個棋種。前者是東方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後者,則是西方棋文化的典型代表。將二者進行比較研究,並且對于東西方棋文化之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究,是筆者本篇論文的寫作的初衷。筆者在本篇論文之中,回顧了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並將二者的棋盤和棋子進行了比較研究,並進一步對東西方棋文化的差異做了初步的探究,隨後,筆者得到了幾項結論。筆者的結論共有四項:{1}中國象棋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中國象棋的産生,並非是某一個人的成果,這是無數人的集體智慧和勞動成果。國際象棋起源于中國,其源頭是南北朝時代的“象戲”和唐代出土的“八寶象棋”。國際象棋的傳播路線如下所示:中國{象戲}——印度{洽圖蘭卡}——波斯帝國{波斯象棋}——歐洲{國際象棋}。{2}中國象棋代表了東方棋文化,國際象棋代表了西方棋文化。所謂東方棋文化與西方棋文化之比較研究,其核心,就是對于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比較研究。{3}從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相同點,我們能夠看到與發現:二者都是體育休閑娛樂活動,都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快感,都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新的更豐富的心理愉悅。二者都是休閑文化的産物。{4}從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不同點,我們能夠看到與發現: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東西方帝王的作用;東西方女權地位差異;東方的獨特的“炮文化”;西方的“小兵”論功行賞及升格等等。總而言之,東西方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需要中外學者共同努力研究和探討,方能探得其精髓。筆者願意用本文與參加“中國棋文化峰會”的朋友們共享。
4.參考文獻
{1}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3}網絡百度搜索:{中國象棋}條目。
{4}網絡百度搜索:{國際象棋}條目
作者: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