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侃
地中海島國馬耳他,也許你上一次聽到它的名字,還是在3年前該國標志性景點“藍窗”倒塌的新聞裏。
作爲歐洲一衆“迷你國”中唯一的島國,它的國土面積甚至沒有北京朝陽區大,而總人口更只有區區40萬。然而這座小小的群島,卻先後見證了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人、法國拿破侖與英國殖民者的統治。
馬耳他的老城 本文均爲 張侃 圖
兩千年中,這裏發生過的曆史事件數次改寫歐洲曆史,也讓它成爲歐洲彙聚最多種文化特色的旅行目的地。在這裏,你能聽到英語與起源于阿拉伯語的馬耳他語交替使用,看到典型的意大利建築風格,而街巷穿行的汽車,卻遵守著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右舵左行”。
馬耳他老城的街巷
抱著這種對文化大融合的好奇,今年3月,也即是歐洲疫情爆發前夜,我來到這個國家。
“飄洋過海”的博山琉璃
“古城玻璃”是家乍看平淡無奇的旅遊商店,售賣著五花八門的玻璃制品。大大的“Handmade”(手工打造)寫在招牌上,也預示著這裏並不低廉的售價。
“古城玻璃”售賣著五花八門的玻璃制品
盡管不少商品都突出本地特色,可在我看來,卻總覺得這種風格似曾相識。
定睛一看,這不就是我家鄉山東的博山琉璃嘛!
有些商品甚至仍舊留著濃濃的中國風格,比如上圖這只公雞。
可一轉頭,卻看到一座不小的玻璃燒制車間。
當地師傅燒制“博山琉璃”
這是怎麽回事?難道是他們“恰巧”發明了跟萬裏之外的中國工匠一樣的工藝?
“感謝”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高英語普及率,讓我得以在師傅休息的時候,跟他來了次正面交流。沒想到,我剛自報家門來自中國,他竟就用不標准的普通話發音說出了“博山琉璃”四個字!
經由他的介紹,一段不爲人知的曆史漸漸顯現出來:作爲一系列對馬耳他援助之一,上世紀70年代,山東(博山)和遼甯(大連)援建的馬耳他工藝玻璃廠,是其中最先落地的項目。爲了幫助馬耳他發展旅遊業,中國來的專家組,搬來了全套工具,花了近一年時間,手把手、毫無保留地教會了當地人博山琉璃燒制的全套技藝。而今天“古城玻璃”的老板,便是當年工廠的學徒之一。現今廠裏的工人,盡管已是當年學徒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卻始終繼承著中國的手藝,並在設計上融入了本地特色。
一段塵封的往事
事實上,中國曾經對馬耳他的援助,遠不止一家玻璃工廠。
1964年,馬耳他從10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在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當大多數國家都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候,馬耳他卻投出了歐洲唯一一張反對票。
然而距投出這張反對票還不到100天,這個彈丸小國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不僅在1972年初突然宣布與新中國建交,更派總理親赴北京訪問,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
在馬耳他總理結束訪問的時候,他帶走的是一張史無前例的援助大單:1億人民幣(按當時彙率,高達6900萬美元)的援助合同,其中包括了港口、醫院和多達十幾家各類工廠。
今日的馬耳他,早已是全球公認的發達國家。歐盟成員國的身份,2萬多美元的人均GDP,哪怕是今日中國,富裕程度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當年自己尚處貧困的中國,爲何要去“援助”一個比自己富裕得多的國家?我決定來次“眼見爲實”式的探訪。
居民區裏的蘇州園林
如果只看這座遍布亭台水榭,假山樓閣的典型蘇式園林,你一定會覺得這在蘇州,或者起碼也是個華人聚居地吧。然而這座名爲“靜園”的園林,卻坐落在一片安靜的馬耳他居民區之中。
坐落在一片安靜居民區之中的靜園
“中國援助”的牌子訴說著它的身世:它落成于1997年,援助方正是來自園林之鄉——江蘇蘇州,一磚一瓦皆由國內直接運到馬耳他,而在2014年又進行了系統的維修與擴建。
“中國援助”的大理石牌子
工作日的白天,園子裏並沒有什麽人,我跟唯一的訪客攀談起來。他告訴我自己就是附近居民,每當壓力大的時候,總喜歡到園子裏來坐坐,看看樓,看看水,就有種“逃離”到異國他鄉的感覺,心情也就跟著好了起來。
事實上,這裏並不只是對中國園林的簡單陳列,甚至還有一區專門用于展示中國文化,從品茶到中國象棋一應俱全。
“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
其實馬耳他的中式園林,並不止“靜園”一座,還有另一座“和園”。
和園
華佗雕像
矗立在假山前的華佗雕像,昭示著它更重要的用途。
沒錯,這是一家中醫診所——中國對馬耳他援助中另一項重要內容。2003年,馬耳他衛生部更是批准將診療範圍由原先的針灸爲主的理療,擴展到各類中藥制劑(包括中草藥)的使用。
這裏的醫生全部由國內選派,采用輪崗的方式。他們在國內的執業資格,也得到了馬耳他的認可。事實上,他們不僅在這裏看診,還在馬耳他兩座主島各自最大的公立醫院設立了中醫科,這也是歐盟各國國家級醫院中最早設立的中醫科。據說因爲中醫的針灸等療法,對于西醫難以治療的頭痛、頸椎病、肩周炎、失眠等症狀常有不錯的效果,而廣受當地人青睐。想要預約一次就診,甚至得提前一個月才行!
“紅色中國巨塢”
如果中國對馬耳他的援助,只是建個花園,燒個玻璃,推廣一下中醫,那也不會有太大爭議。然而1億人民幣“援助款”的主要部分,卻是用在修建一座巨型船塢。
這是一座至今仍使用的船塢。站在首都瓦萊塔的海岸炮台,便可清晰遠眺它的全貌。
船塢
若想近距離看個究竟,則需要去到對面的一座球場。球場平日並不對外開放,然而我剛向門衛表明了來意,他就豎起了大拇指:“Red China Dock!”(紅色中國船塢!),並欣然准許我進入拍照。
它有多大?這麽說:這座30萬噸級的幹船塢,內部足以裝下“遼甯號”航母。雖建成已近40年,卻仍是全地中海最大的船塢。在近6年的艱難設計施工過程中,甚至有兩位中國援建人員,分別因爲意外事故和積勞成疾而長眠他鄉。他們就安葬在附近一座普通的墓園之中。兩座中式墓碑,突兀地豎立在天主教風格濃厚的墓碑之間。我作爲匆匆過客,唯有獻上一束鮮花,再深鞠三躬,以表敬意。
在那個我國尚處貧困,外彙更是捉襟見肘的年代,一下子拿出數千萬美元巨資,只爲幫一個發達國家修這麽一座“大白象工程”,是否有必要?
首先,中國對馬耳他的所謂“1億元援助”,其實只是一筆無息貸款,馬耳他後來已經用美元全額償還了這筆款項。而由于對馬耳他援助的人員及物資,幾乎全都來自國內,因此這1億人民幣(6900萬美元),後來幾乎又全花在了中國。中國所謂的“援助”,其實只相當于承攬了一項對方延期付款的大工程。不僅最後一分錢沒虧,甚至還變相爲我國獲得了大筆急需的外彙。而這個過程,還鍛煉了國內的工程與管理人員,爲我國的相關建設積攢下了大量經驗。
而50年前的馬耳他,也並非我們想象中的發達國家。1964年從英國獨立的同時,這個新生的島國也失去了曾經最大的收入來源——英國駐軍基地,全國經濟一度瀕臨崩潰(這與另一座幾乎同時獨立的島國新加坡,狀況極爲相似)。幸運的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得石油的戰略地位急速提升。而馬耳他恰好位于石油運輸的要道上(又一次與新加坡相似)。他們希望建造一座能對巨型油輪進行維修保養的船塢,開拓新的産業——然而當他們向歐洲求助時,對方卻不願“養虎爲患”,培養一個未來的競爭對手。而這正是他們轉而尋求中國援助的原因。
1970年代的馬耳他,街巷破敗不堪。維基百科 圖
而50年前那次周總理親自拍板的援助,爲後來諸如上海電力入股馬耳他國家電力公司,全面參與當地電網建設,以及馬耳他在2018年成爲首批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這些更深層次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馬耳他行駛的中國金龍公交車
後來,馬耳他總統甚至專程前往中國,爲在船塢建設中犧牲的兩位中國烈士家屬頒發“共和國服務勳章”,對中國建設者的尊敬可見一斑。而當年援建的船塢,盡管現在已轉爲私營,中國制造的吊車也爲美觀而被塗成長頸鹿造型,但馬耳他人始終保留著“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銘牌,以示對中國援助的紀念。
而對馬耳他援助中的文化部分,更是我國對“如何進行文化輸出”的一次成功早期嘗試。事實上,今日中國文化在馬耳他的影子,遠不止“中醫”“園林”“琉璃”這幾樣。在馬耳他首都瓦萊塔入選世界遺産的古城中,有一座高達6層的中國文化中心,爲當地人與來往的遊客提供著圖書館、教育培訓、展覽等全方位的服務。
在這裏展出的內容,不僅有與對馬援助有關的“中國琉璃作品展”,甚至還包括了“中國滇西抗戰史料展”這樣的內容。而那座名爲“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中醫診所,也不僅在爲馬耳他居民服務,而是成爲了整個歐洲中醫學生實習的基地。
中醫診所的車輛,專門定制了“CHN”開頭的車牌,表達著工作人員對國家的思念。
事實上,中國文化對這個地中海小島的影響,還有很多不爲人所知的部分。如自兩國建交起就沒有中斷的馬耳他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的計劃。那次“馬耳他總統來華向烈士家屬授勳”活動的翻譯,便是一名當年的在華留學生。而他後來也成爲馬耳他駐華大使,繼續著拉近兩國關系的使命。
從08年的汶川地震,到10年的玉樹地震,再到今年初武漢疫情,馬耳他都是最先發來慰問與進行援助的歐洲國家之一。因此,當提起50年前那次援助,盡管其中不可避免會有政治與外交的考量,但它帶來的效果,不僅爲當時的我國爭取到了難得的海外工程訂單,更奠定了今日兩國友好關系,以及中國文化在馬耳他全面開花的基礎——不可不謂我國對外援助與文化輸出的一次成功範例。
下次去馬耳他旅行的時候,在沉醉于這裏的地中海風光與千年曆史之余,不妨也去看看島上的這些中國印記吧!
參考資料
1、《中國醫療隊贏得好口碑》,《人民日報》2018年10月15日21版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015/c1001-30341323.html
2、《江蘇省援外醫療發展回顧與建議——基于援馬耳他與桑給巴爾醫療隊情況比較》,李波 等,《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8年3月第6卷第3期
3、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1/Document/896983/896983_3.htm
4、http://lgj.mofcom.gov.cn/article/wxy/200606/20060602497464.shtml
5、https://overse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MKO
6、http://mt.china-embassy.org/chn/sgdt/t1611448.htm
(聯系我們/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