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漢朝國姓,中國曾經最具影響力的姓氏,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姓氏之一,世界第四大姓,人數極多、分布極廣。世界人口在9000萬人以上,中國人口在7000萬以上。大約占漢族人口5.5%,因政治原因在《百家姓》之中被排在第252位,實際上劉姓在宋朝爲第三大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姓是第四大姓。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于其他姓氏,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自劉累、劉康公開始,劉姓政權4000年連綿不斷,先後建立朝代包括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遼朝、劉國、西遼、玄漢、北遼、胡夏、後遼、大齊、東遼、漢國、東丹、燕國等王朝。另有劉聖、劉永、劉顯、劉黎、劉龍兒等割據政權。根據《王道世系明鑒》記載吐蕃帝國、古格王朝和拉達克王朝的君主漢姓劉。
世界曆史上劉姓建立政權最多、統治時間最長、稱帝人數最多。在中國曆史上,劉姓曾被套稱爲帝王之姓,《古今圖書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載”大約得姓之尊、稱帝之貴,無過于劉”。
劉氏是唯一曾2次統一中國和擁有世界最多諸侯王國,並在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擁有正統政權,最偉大姓氏!
當今專家在評論劉姓文化的時候,用十六個字精辟的評價和總結了這一偉大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萬姓之首”。顯然,這個評價是毫不過譽的。
劉姓主要分布在中國本土地區。在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亦有分布。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爲劉邦後裔。現代劉姓除少數人明確表示在漢化過程中改爲劉姓以外,其他劉姓絕大多數都是‘漢室之後’劉邦及其兄弟後代,此外劉姓還有漢後無二劉和天下一劉的說法。
凡是姓的字是劉的人均屬于劉姓或劉氏。劉姓是當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
在古代,劉氏特指姓劉的未婚女子或改姓夫姓劉的婦女。近現代以來,姓與氏的概念一般不作區分。
劉姓,以邑爲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有9000多萬,稱得上是“遍地劉”。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于是其子孫分布于彭城、中山、長沙、南陽、天水、東平等十五處之多。另外全世界的劉姓人口聚在一起牽手能圍繞地球轉1.2圈。
折疊主要來源
來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于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爲
源于祁姓,傳說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祁氏被封于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于以國名爲氏。相傳,唐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勳,他賢達善良,後成爲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爲五帝之一。據傳說唐堯出身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因地名而爲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子孫遂以國名爲氏,世代相傳爲劉氏,史稱劉氏正宗。
又一說劉姓始于劉累(部分留氏族譜作“留被封殺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陶唐既衰,其後有劉 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竹書紀年》雲:“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竹書紀年》雲:“帝孔甲七年,劉累遷于魯陽。”
來源二:
源于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禦龍。後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爲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爲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範(今河南省範縣),子孫遂以封邑範爲姓,稱爲範氏。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爲國之賢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複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會不僅是範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在夏爲禦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晉主夏盟爲範氏。”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範會(即士會)之最盛也”。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爲六,唐氏、杜氏、範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爲著姓,豈堯之不泯欤”!
來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爲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周定王將劉邑(今河南偃師),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了,劉康公也就成了很高興飛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劉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內政外交長達一百多年。
《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
來源四:
源于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據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
來源五:賜姓或改姓
1.出自項氏:漢初賜項羽的叔父項伯等人爲劉氏,封射陽侯: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爲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爲射陽侯。同時還封了三位項氏族人:桃侯項襄封邑在山東汶上,平臯侯項它封邑在河南溫縣、玄武侯(姓名無查,封邑待考),對這三位項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賜姓爲劉氏。
2.出自姒姓婁氏:賜婁敬爲劉氏,封關內侯: 婁敬,齊國人,婁敬去拜見劉邦。主張定都長安。劉邦認真聽取了他對建都的意見後,並又征求衆大臣的意見。衆臣中惟獨張良十分贊同婁敬的見解,並力勸劉邦移都長安。于是,劉邦決定將漢朝都城遷往長安。劉邦采納了婁敬遷都長安的建議,並把他留在身邊爲官,還封他爲關內侯,同時賜姓爲劉氏。
3.源于漢代禮儀(官職),出自漢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劉),屬于以官稱爲氏。特別需注意的是:貙劉一支劉氏,本字爲貙膢,因此正確姓氏讀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讀作líu(ㄌㄧㄡˊ)。
4.出自王氏: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王朗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爲帝,被誅。
5.出自龔氏:宋真宗繼位後,賜皇後劉娥表兄(一說前夫)龔美姓劉,認其爲弟;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大將軍都督劉顯原姓龔,爲報人知遇之恩,改姓劉。
6.出自盧氏:安定三水人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曾自立爲帝,據平涼等地,後失敗逃奔匈奴:
7.出自寇氏: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寇。爲劉備義子,改姓劉。
8.出自丘氏: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被擁立爲帝,建年號爲神鳳。
9.出自留氏: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爲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動蕩中易姓爲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複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爲劉,爲本支始祖。
10.出自柳氏,爲唐朝文學家柳宗元之後,因柳宗元和當時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親信,其後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縣,改姓爲劉。很多年後因當地遭水災,他們紛紛遷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縣、泰安一帶。
11.出自薛氏:北漢皇帝劉繼恩,本姓薛,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改姓劉。
12.出自何氏:北漢皇帝劉繼元,本姓何,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亦改姓劉。
13、一說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
14. 唐宦官劉貞亮,原名俱文珍,無嗣。
15. 明代宦官劉瑾本姓談(音dan),改姓劉,無嗣。
16.出自侯氏:劉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飽,字圖瓊,號純青,菲律賓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寶華,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其他近代、現代改姓劉氏者略。
折疊少數民族或外國劉姓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爲典型的一例。
1.匈奴劉氏: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du墨讀)爲妻,冒頓姓攣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漢女後代有以劉爲姓者。五胡十六國時期記載有漢國-前趙國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劉淵、劉曜,夏國建立者匈奴鐵弗部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等。
2.獨孤部:是五胡十六國末期出現的北方遊牧部落之一,匈奴後裔。後歸附拓跋鮮卑。北魏時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部分獨孤氏改爲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爲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時期稽胡首領劉蠡升、其孫北周時期稽胡首領劉沒铎等曾先後稱帝,建立割據政權。離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離石胡人劉龍兒、劉季真,劉苗王曾建立割據政權。
4.沙陀劉氏:
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姓。其中沙陀部的劉知遠家族兩度建立政權:後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後降宋朝,沙陀劉氏散居北方各地,成爲劉姓又一支脈。
5.契丹劉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爲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起漢名劉億。《遼史·後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裏比蕭相國,遂爲蕭氏。”《金史》記載“移剌曰劉“。(“移剌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爲劉姓的。當代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莊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爲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裏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6.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另外後燕時獨孤部劉亢泥曾被封爲烏桓王。
7.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8.回族中的劉姓,多爲改姓。中國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間,初無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後,回、漢雜居,很多人使用漢字姓。劉姓是從古蘭經經名譯音“遼艾遼艾”(漢語義爲珠寶)轉音而來。明初以後,隨著回漢民族間人文交融,內地回民普遍使用漢字姓,其中劉姓不少。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國諸萬戶府奧魯總管的鐵邁 赤之子,虎都鐵木祿(字漢卿),母 姓劉,故改名劉漢卿。(參見《古今同姓名大辭典)。清代歸附 回回伊不熱業墨,“原隸內務府,後在鳳城縣(分屬遼甯)入籍, 改姓劉氏,遂爲鳳城劉姓回民先祖。”(《中國回族人名大詞 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劉 哈刺不花,雖《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 “探馬赤軍戶”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華(達不華)賞識推 舉爲椽史(屬員)的迹象來看,或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劉姓, 非賜即改。再有,甘肅的回族中,也有將馬、白等回族顯姓,改爲劉姓者。劉姓回族在中國分布較廣。
9.蒙古族劉姓
(1)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贊賞,並爲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2)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滿語爲Ergonote Hala,亦稱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爾喀,後多冠漢姓爲劉氏。
(3)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劉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
(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Cuijuk Hala,多冠漢姓爲崔氏、劉氏。
10.滿族劉姓,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裏氏,滿語爲Ukuri Hala,漢義“細鱗鲮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爲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2)滿族甯古塔氏,滿語爲Ningguta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爲氏,所冠漢姓爲甯氏、劉氏,世居甯古塔、綏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後裔中有位劉國傑,英勇善戰,成爲湖廣行省的要官,後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甯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甯和劉,甯爲甯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甯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爲劉。
(3)滿族鈕圖氏,亦稱甯武圖氏,滿語爲Niotu Hala,世居哈達。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爲鈕氏、劉氏。
(4)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滿族大姓,滿語爲Sitara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爲,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爲同屬“闊雅裏滿洲”。另考,《龍飛禦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爲“劉”,有學者認爲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蜚優城、長白山蓋吉、佛克順等地,所冠漢姓爲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5)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滿語爲Ilan Hala,漢義“三”,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國姓“耶律”),世居三姓,後多冠漢姓爲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
(6)滿族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爲Nunt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有四個分支。滿語NINGUTA爲遠祖之意,推想表示其遠祖來自甯古塔,後多冠漢姓爲劉氏。
(7)滿族查佳氏,滿語爲Cagiya Hala,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氏,後改漢姓爲劉氏。
(8)鈕祜祿氏(多改漢姓爲鈕或郎,改姓劉的不多)。
其他還有伊裏氏、伊拉齊氏、劉佳氏、以及隸屬各旗本爲漢族的劉氏和朝鮮族劉氏。
11.維吾爾族劉姓
維吾爾族劉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爲官的維吾爾族人刺真海牙,曾孫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隨祖母姓劉,名仲琛,隱姓埋名,作爲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來。劉姓維吾爾族人現居河南渑池縣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2.朝鮮族\朝鮮國\韓國劉姓
中國朝鮮族劉姓人口數量位居第30名左右。朝鮮族劉氏以江陵爲核心本貫,後來分衍有忠州、巨昌、金城、裴州、延安、我州、慶山、平尚等數本。在韓國的二百五十多個姓氏中,韓國劉氏人口總數排在第三十二位。據記載泉州人劉載在高麗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定居高麗後,被任用爲“守司空尚書右仆射”。
13.傣族、景頗族劉姓
明朝初期,朝廷派軍隊到滕沖地區屯田戎邊,許多內地劉氏將士隨軍來到該地,其中一部分人則定居下來,與當地主要民族傣族、景頗族女子聯姻,成家立業,繁衍生息。由于這些劉氏人與傣族、景頗族人通婚,其後代多隨父姓爲劉氏,融入傣族、景頗族。據近年雲南騰沖劉氏收集到的3 5 1 個族譜中發現,有七支劉姓演變爲傣族、景頗族。
14.京族\越南劉氏
京族原稱爲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占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在越南的京族劉姓有三類,一類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劉姓,一類是越南族人使用漢字姓劉氏而形成的劉姓,再一類就是近代以後移民越南的華僑、華人。不過,今天這幾種不同的劉姓已很難區分了。
15.壯族劉氏:
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壯族劉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劉三姐
16.高山族劉姓
高山族人本無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賜給高山族七個姓(衛、金、錢、廖、王、潘、黎)。從日本侵占台灣到台灣重回中國期間,高山族人多依托當地漢族人,認其姓爲己姓,據統計共有7 9 個姓,其中有劉姓。
17.柯爾克孜族劉姓
清末民國初期,柯爾克孜族姓氏改稱漢姓,並從柯爾克孜族姓“蔡音德熱”分化出漢族姓“ 劉”。
18.達斡爾族劉姓
清末民初兩次戶籍調查時,滿文已被漢文代替。用多個漢字書寫達斡爾族姓氏已不方便,于是便采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義字表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同民族的聯煙,達斡爾族又增加了讷迪、紮尼、雅庫斯、尼爾登、塗庫敦、張、王、李、趙、徐、邵、劉、陳等姓氏。
19.仫佬族劉姓
在仫佬山鄉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龍岸鎮,他們當中有劉家、陳家、李家、古家等13個姓氏
20.苗族劉姓,湘西等地有分布
21.瑤族劉姓,湘南等地有分布
22.白族劉姓,湖南桑植、慈利的白族姓氏比較多,有谷、王、鍾、熊、李、段、高、楊、張、劉、孔、施、車、于、馬等。
23.藏族劉姓,古代藏族逐漸發展成爲六大氏族,即賽、穆、黨、東、劄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幹小氏族和家族,取的漢姓中,其中有劉姓。其實,藏族人取漢姓是曆史及生活環境的産物,也是社會發展、民族融合這一大趨勢的産物。
其他外國劉姓的來源略
折疊得姓始祖
劉累,堯之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豢龍之術。約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時,天降
龍于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長達7年之久。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封他爲禦龍氏。後因一雌龍死,累把龍肉加工成美食,送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後,感到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便于約公元前1873年,遷徙到河南省魯山縣隱居,隱匿了原來的名字,改稱“丘”,人稱“丘公”,稱隱居的地方爲“邱公城”。孔甲知道後,不再追究,丘公改爲劉累,劉累族人遂複姓爲劉氏,中華劉姓遂繁衍生息。
劉姓自漢朝以來多次建立大一統或地方割據政權,其中西漢(皇帝15人)、東漢(皇帝14人)爲大一統政權。史書公認但未大一統的政權還有玄漢(皇帝1人)、南朝宋(皇帝9人)、蜀漢(皇帝2人)、後漢(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據政權稱帝者有十六國漢國-前趙(稱帝5人)、夏國(稱帝3人)、南漢(稱帝4人)、北漢(稱帝4人)、齊(稱帝1人)、燕(稱帝1人)等。還有自立爲天子者史書記載有19人(西漢時的劉信、東漢之前的劉盆子、西漢鍾武侯劉望、梁王劉永、新朝的劉子輿、東漢的劉文伯、西晉時的劉尼、西晉時的劉芒蕩、襄國劉顯、劉黎、南朝宋的劉義宣、南朝宋的劉子勳、南朝梁的劉靜躬、北魏末年的劉蠡升、北周時的劉沒铎、隋代的劉苗王、隋代的劉元進、隋末的大世皇王劉迦論、隋末唐初的劉武周)。
劉姓自漢以來受封王爵、自立爲王者曆代大約有500多人(見詞條“劉氏諸侯國”)
劉姓自東周卿士劉康公開始,各朝及地方割據政權行使丞相與副丞相職權的100多人。(見文庫“劉姓主要分布”)
折疊遷徙分布
劉姓,以邑爲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有7000多萬,稱得上是“遍地流(劉)”。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于是其子孫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
漢末三國之際
中原的劉氏爲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
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
唐代和宋代,
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國,直至今日。
從明末開始,
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折疊編輯本段曆史名人
古代名人
折疊編輯本段古代劉氏政權
政權全名 | 存在時期 | 創始人姓名 | 曆代領導人 |
西漢 | 前202年——8年 | 劉邦 | 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恒、劉啓、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骜、劉欣、劉衎、劉嬰 |
東漢 | 25年——220年 | 劉秀 | 劉秀、劉莊、劉炟、劉肇、劉隆、劉祜、劉懿、劉保、劉炳、劉缵、劉志、劉宏、劉辯、劉協 |
蜀漢 | 221年——263年 | 劉備 | 劉備、劉禅 |
漢-前趙 | 304年——329年 | 劉淵 | 劉淵、劉和、劉聰、劉粲、劉曜 |
胡夏 | 407——431年 | 劉勃勃 | 劉勃勃、劉昌、劉定 |
劉宋 | 420年——479年 | 劉裕 | 劉裕、劉義符、劉義隆、劉劭、劉駿、劉子業、劉彧、劉昱、劉准 |
後漢 | 947年——950年 | 劉知遠 | 劉知遠、劉承祐 |
桀燕 | 911年——913年 | 劉守光 | 劉守光 |
南漢 | 911年——971年 | 劉龑 | 劉龑、劉玢、劉晟、劉鋹 |
北漢 | 951年——982年 | 劉旻 | 劉旻、劉承鈞、劉繼恩、劉繼元 |
展開
折疊古代劉氏其它割據政權
政權全名 | 政權級別 | 存在時期 | 創始人姓名 | 該政權領袖名諱 |
諸侯-姬姓劉國(劉子國) | 子爵 | 東周 | 劉康公 | 劉康公 、劉定公(劉夏)、劉獻公(劉摯)、劉文公(劉卷)、劉桓公、…… |
玄漢(更始) | 稱帝 | 23-25年 | 劉玄 | 劉玄 |
赤眉漢(建世) | 稱帝 | 25–27年 | 劉盆子 | 劉盆子 |
漢七國反叛諸侯 | 王爵 | 公元前154年 |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 同前 |
漢 | 稱帝侯爵 | 公元7年 | 劉信 | 劉信(自稱天子) |
定安公國 | 皇太子公爵稱帝 | 8年-25年 | 劉嬰 | 公元8年王莽廢除了劉嬰的皇太子之位,並降封爲定安公。公元25年2月劉嬰被殺死 |
山陽公國 | 公爵 | 220-309年 | 劉協 | 劉協、劉康 、劉瑾 、劉秋 |
安樂公國 | 公爵 | 263-347年 | 劉禅 | 劉禅、劉恂劉玄(成漢所封) |
劉望國 | 稱帝侯爵 | 公元23-23 | 劉望 | 鍾武侯劉望 |
梁漢國 | 稱帝王爵 | 25-27) | 劉永 | 梁帝劉永、梁王劉纡 |
劉子輿國 | 稱帝 | (23-24 | 劉子輿(即王郎) | 自稱天子劉子輿 |
劉文伯國 | 稱帝王爵 | 25-37 | 劉文伯(即盧芳) | 劉文伯自稱天子 |
神鳳國 | 稱帝 | 公元303年 | 劉尼 | 自稱天子劉尼(即丘沈) |
劉芒蕩國 | 稱帝 | 309—309 | 劉芒蕩 | 自稱天子劉芒蕩 |
匈奴屠各部 | 左賢王 | 304——329 | 劉豹 | 左部帥、左賢王劉豹 |
襄國 | 稱帝 | 351—352 | 劉顯 | 自稱天子劉顯 |
晉國 | 稱王 | 公元353 | 劉康 | 晉王劉康 |
劉黎國 | 稱帝 | 389—389 | 劉黎 | 自稱天子劉黎 |
率善國 | 稱王 | 公元416年 | 劉虎 | 率善王劉虎 |
獨孤部 | 部落大人 王爵 | 270年—387 | 劉猛劉路孤劉亢泥 | (中部帥劉猛)、劉路孤、劉庫仁、劉眷、劉顯、劉羅辰烏桓王劉亢泥 |
南匈奴鐵弗部******胡夏 | 左賢王單于 稱帝 | (?~391)*******407-431 | 劉去卑******劉勃勃 | 劉去卑、劉诰升爰(劉訓兒)、劉烏路孤(劉武、劉虎)、劉務桓、劉阏陋頭 、劉悉勿祈 、左賢王大單于劉衛辰赫連勃勃( 劉勃勃) 赫連昌( 劉昌) 赫連定( 劉定) |
劉舉國 | 稱帝 | 公元473年 | 劉舉 | 自稱天子劉舉 |
汝陰王國 | 王爵 | 479-545、556年 | 劉凖 | 汝陰王劉凖、劉胤、劉端、劉哲劉睿 |
劉宋反叛諸侯 | 稱帝 王爵 | 454年465年 | 劉義宣劉子勳 | 建平:劉義宣義嘉:劉子勳、尋陽王劉子房、臨海王劉子顼、桂陽王劉休範、建平王劉景素 |
天授 | 稱帝 | 527年 | 劉獲 | 自稱天子劉獲 |
燕國 | 稱王 | 531年 | 劉靈助 | 燕王劉靈助 |
劉敬躬國 | 稱帝 | 542年 | 劉敬躬 | 稱帝劉敬躬 |
匈奴稽胡 | 稱帝 | 神嘉 525年—535年聖武 577 | 劉蠡升劉沒铎 | 神嘉帝劉蠡升、南海劉王、聖武帝劉沒铎 |
劉霸道國 | 稱帝 | 611 | 劉霸道 | 自稱天子劉霸道 |
劉元進國 | 稱帝 | 613 | 劉元進 | 自稱天子劉元進 |
皇國 | 稱皇王 | 614 | 劉迦論 | 大世皇王劉迦論 |
匈奴離石胡 | 稱帝稱王可汗 | 614614619—620 | 劉苗王劉龍兒劉季真 | 自稱天子劉苗王劉王劉龍兒、突利可汗劉季真 |
定楊國 | 可汗 | 617-620 | 劉武周 | 定楊可汗劉武周 |
天造 | 稱王 | 622-623 | 劉黑闼 | 漢東王劉黑闼 |
燕 | 王爵稱帝 | 911-913 | 劉守光 | 燕帝劉守光 |
南平 | 王爵 | 910-911 | 劉隱 | 南海王劉隱 |
大齊 | 稱帝 | 1130-1137 | 劉豫 | 齊帝劉豫 |
天賜 | 稱帝 | 1214年 | 劉永昌 | 劉永昌 |
劉國 | 稱王 | 1296年 | 劉六十 | “劉王”劉六十 |
漢國 | 稱王 | 1465年 | 劉通劉千斤 | 漢王劉通(劉千斤) |
順天安民 | 稱王 | 1588-1589 | 劉汝國 | 順天安民王劉汝國 |
安民國 | 稱王 | 1622年 | 劉永明 | 安民王劉永明 |
劉守分國 | 1644年 | 劉守分 | 總兵劉守分 | |
大明國 | 1853-1855 | 劉麗川 | 大元帥劉麗川 | |
大漢 | 稱大漢德主 | 1861-1863 | 劉德培 | 大漢德主劉德培 |
羅平國 | 1900 | 劉家福 | 首領劉家福 | |
大同共和國 | 1911年 | 劉建封 | 安圖縣知事劉建封 | |
尚明 | 稱帝 | 1934年~1951年 | 劉錦蘭 | 自稱尚明皇帝劉錦蘭 |
展開
折疊劉氏古近現代海內外政權
政權名稱 | 起止年代 | 建立者姓名 | 首任劉姓領袖 | 其它劉姓領袖 |
蘭芳共和國 | 1776年-1886年 | 劉台二總統 | 劉乾興總統、劉阿生總統、劉亮官總統、劉恩官總統 | |
台灣民主國 | 1894年-1895年 | 劉永福總統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9年-至今 | 四大創始人之一 | 劉少奇主席 | 開國元首 |
越南後占城國朝鮮百濟國王 | 986年-989年 | 劉繼宗國王劉付俞國王 |
折疊外族漢姓劉的相關政權
政權名稱 | 起止年代 | 建立者 | 曆代最高領導人 |
遼朝 | 907年-1125年 | 劉億(耶律阿保機) | |
西遼 | 1132年-1218年 | 劉大石(耶律大石) | |
東丹 | 926年-952年 | 劉倍(耶律倍) | |
北遼 | 1122年-1125年 | 劉淳(耶律淳) | |
東遼 | 劉阮(耶律阮) | ||
後遼 | 1216年-1230年 | 劉厮不(耶律厮不) |
廟號 | 谥號 | 漢名 | 契丹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遼肅祖(遼太祖追封) | 昭烈皇帝 | 耶律耨裏思 | 未稱帝 | ||
遼懿祖(遼太祖追封) | 莊敬皇帝 | 耶律薩剌德 | 未稱帝 | ||
遼玄祖(遼太祖追封) | 簡獻皇帝 | 耶律勻德寔 | 未稱帝 | ||
遼德祖(遼太祖追封) | 宣簡皇帝 | 耶律撒剌的 | 未稱帝 | ||
遼太祖 |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 耶律億(漢姓劉) | 耶律阿保機 | 神冊天贊天顯 | 907年-926年 |
遼太宗 | 孝武惠文皇帝 | 耶律德光(漢姓劉) | 耶律堯骨 | 天顯會同大同 | 927年-947年 |
遼義宗(遼世宗追封) | 文獻欽義皇帝 | 耶律倍(漢姓) | 耶律突欲 | 926年-930年 | |
欽順皇帝(或作壽昌恭順昭簡皇帝)(遼聖宗追封)、章肅皇帝(遼穆宗追封) | 耶律李胡(漢姓劉) | 耶律洪古 | |||
遼世宗 | 孝和莊憲皇帝 | 耶律阮(漢姓劉) | 耶律兀欲 | 天祿 | 947年-951年 |
(僭僞) | 翼武皇帝 | 耶律察割 | 951年 | ||
遼穆宗 | 孝安敬正皇帝 | 耶律璟(漢姓劉) | 耶律述律 | 應曆 | 951年-969年 |
遼景宗 | 孝成康靖皇帝 | 耶律賢(漢姓劉) | 耶律明扆 | 保甯乾亨 | 969年-982年 |
遼聖宗 | 文武大孝宣皇帝 | 耶律隆緒(漢姓劉) | 耶律文殊奴 | 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 982年-1031年 |
遼興宗 | 神聖孝章皇帝 | 耶律宗真(漢姓劉) | 耶律只骨 | 景福重熙 | 1031年-1055年 |
遼道宗 | 仁聖大孝文皇帝 | 耶律洪基(漢姓劉) | 耶律查剌 | 清甯鹹雍大康大安壽昌壽隆 | 1055年-1101年 |
遼順宗(遼恭宗追封) | 大孝順聖皇帝 | 耶律浚(漢姓劉) | 耶律耶魯斡 | ||
遼恭宗(遼仁宗追谥) | 天祚皇帝(尊號)、恭懷皇帝(谥號) | 耶律延禧(漢姓劉) | 耶律阿果 | 乾統天慶保大 | 1101年-1125年 |
展開
北遼
廟號 | 谥號 | 漢名 | 契丹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遼宣宗 | 天錫皇帝(尊號)、孝章皇帝(谥號) | 耶律淳(漢姓劉) | 建福 | 1122年 | |
遼德妃 | 蕭普賢女(期間遙奉耶律定爲帝) | 德興 | 1122年-1123年 | ||
遼神宗 | 順文皇帝 | 耶律雅裏(漢姓劉) | 神曆 | 1123年 | |
遼英宗 | 顯武皇帝 | 耶律術烈(漢姓劉) | 1123年 |
西遼
廟號 | 谥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遼德宗 | 天祐皇帝 | 耶律大石(漢姓劉) | 延慶康國 | 1124年-1144年 |
感天皇後 | 蕭塔不煙(漢姓劉) | 鹹清 | 1144年-1151年 | |
遼仁宗 | 正德皇帝 | 耶律夷列(漢姓劉) | 紹興 | 1151年-1163年 |
承天皇後 | 耶律普速完(漢姓劉) | 崇福 | 1164年-1177年 | |
遼襄宗 | 文颢皇帝 | 耶律直魯古(漢姓劉) | 天禧 | 1178年-1211年 |
憫文皇帝 | 屈出律(漢姓劉) | 天禧 | 1211年-1217年 |
東遼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耶律留哥(漢姓劉) | 元統 | 1213年-1220年 |
姚裏氏 | 1220年-1226年 | |
耶律薛阇(漢姓劉) | 1226年-1238年 | |
耶律收國奴(漢姓劉) | 1238年-1259年 | |
耶律古乃(漢姓劉) | 1259年-1269年 |
後遼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耶律厮不(漢姓劉) | 天威 | 1216年 |
耶律乞奴(漢姓劉) | 天佑 | 1216年 |
耶律金山(漢姓劉) | 天德 | 1216年-1217年 |
耶律統古與(漢姓劉) | 1217年-1218年 | |
耶律喊舍(漢姓劉) | 1218年-1220年 |
折疊郡望
有關史據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爲彭城郡,後又改爲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主要有2支,一支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一支劉氏是漢宣帝的後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漢時代頃王劉仲。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爲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爲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爲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爲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爲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爲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爲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折疊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爲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豢龍堂:夏代劉累,相傳他善于養龍,被封爲禦龍氏。
3,藜照堂: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
折疊編輯本段其他資料
折疊劉姓宗祠門楣題辭
祿閣流光 彭城世德
“祿閣流光”是出自劉向的故事。劉向,西漢人,字子政,初爲谏議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時爲中壘校尉,博學通經。據無名氏《三輔黃圖?閣》載:“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黎杖,叩閣而進見。向喑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與說開辟前事,出天文地理書授之。問名,曰:太乙之精,聞卯金之子好學,下觀焉。”劉向著述有《洪範五行傳》、《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漢高祖劉邦的事典。
折疊四言通用聯
姓啓劉國;
望出彭城。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劉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1、3-①、②》、《三、曆史名人·劉邦》和《四、郡望堂號·彭城郡·彭城堂》等)。
彭城世澤
漢室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劉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市,漢高祖劉邦的老家。下聯“漢室”,典指西漢、東漢兩朝,都是劉家王朝的天下。
術通象緯;
藥采天台。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術通乾象,
喜入天台。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雕龍名著;
殿虎英風。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唐朝正字;
漢室傳經。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劉晏,引《三字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下聯典指漢·劉向受帝命于天祿閣校正《五經》同異,其子劉歆繼承父業,整理六藝群書,成《七略》。
阮嵇作友;
豐沛發祥。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劉伶與阮籍、嵇康爲友。下聯典指沛人劉邦建立漢朝。
業承西漢;
派衍南塘。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湖南省甯鄉縣南塘鎮劉氏宗祠聯。此宗祠聯比較簡短,全聯典指南塘的劉氏,是西漢皇族的後裔。
彭城世澤;
松柏家聲。
——秀月(筆名)撰香港特別行政區松柏塱劉氏宗祠聯
彭城世澤;
鐵漢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聯。
彭城世德;
祿閣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聯。
漢高故裏;
古宋遺風。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漢裏堂”通用堂聯(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2、堂號·漢裏堂》介紹)。
折疊五言通用聯
藜閣家聲遠;
彭城世澤長。
——佚名撰劉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聯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唐·劉錫禹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劉禹錫《陋室銘》句聯。
一門五都督;
三科兩狀元。
——佚名撰江蘇省姜堰市舊城劉氏宗祠聯(1)
天祿家聲遠;
彭城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玑巷劉氏宗祠聯
折疊六言通用聯
海隅文藻振世;
順昌旗幟驚人。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劉桢,有文名。下聯典指 宋·劉锜鎮守安徽順昌,破金兀術數十萬兵。
上聯典指東漢華陰人劉寬,字文饒,桓帝時官南陽太守,爲人溫和仁義。吏民有過錯時,只用蒲鞭懲罰,表示恥辱而已,始終不讓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下聯典指西漢劉向,相傳他在天祿閣校書時,有個穿黃衣、執青藜杖的老人,吹杖頭火焰,爲他講開天辟地的故事。當問老人名字時,老人自稱“太乙之精”。
折疊七言通用聯
守本忿耕讀第一;
盡人倫孝友俱先。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
功垂淮海冠裳肅;
澤派罏山俎豆馨。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無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覺氣如霜。
——明·劉宗周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明代天啓初禮部主事劉宗周自題聯。劉宗周,山陰人。
世號五忠光世第;
家傳七業振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福建省地區劉氏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福建省劉氏分支在宋代有劉颌、劉純、劉铪、劉子羽、劉珙5人被谥爲“忠”公的曆史,下聯典指劉氏在晉朝時,著名學者劉殷的7個兒子分別攻讀“五經”和《史記》、《漢書》,後來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一等人忠臣孝子;
折疊八言通用聯
妙侶無雙,押衙全義;
清才第一,嘉偶安貞。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劉震獲罪,其女無雙沒入掖庭,古押衙義救無雙,使其與表兄王仙客成夫婦。下聯典指宋·劉愚殿試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時,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願爲富人妻”。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
飛燕得寵,列女傳成。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劉孝綽妹劉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極其哀婉。下聯典指漢·劉向因趙飛燕姐妹淫亂而著《列女傳》。
食德服疇,用資祖澤;
象賢邁種,克振家聲。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縣霞美鎮劉坂村劉氏宗祠“思敬堂”堂聯(1)
說禮敦詩,丕承先志;
贻謀燕翼,垂裕後昆。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縣霞美鎮劉坂村劉氏宗祠“思敬堂”堂聯(2)
折疊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好善樂施應贲旌重典;
急公奉上允稱帼遺微。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
一等官人,榮秘丞聲外;
此聯爲劉氏宗祠聯。
敦本本自蹤,須向祖宗綿舊德;
步
世衍俊宗,家诒顧及,大門第賴有傳人。
——佚名撰江西省贛州市虔城藕塘裏劉家祠堂[大門楹]聯
尚書恩澤,學士詞章,奕世猶留佳話在;
星岫雲環,沙河水繞,此間宜有夏聲來。
——蘇若湖撰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北大坦地二號劉氏家廟聯(1)
系出臨明,朔天祿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鶴,於今偉望缵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
讀書務得大,要禮義廉恥,無虧可稱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爲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
策馬從南越歸來,構數椽用妥先靈,敢說聲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衛,把兩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劉永福撰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北大坦地二號劉氏家廟聯(2)
念先人須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澤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無慚出處;
入此廟在求通此廟肸蠁,惟束頑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嘗。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劉氏宗祠聯。蓋縣人劉畤兄弟曾講學清溪,又劉霖溪長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績,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
禦龍世澤
殿虎家風
有關史據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爲彭城郡,後又改爲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主要有2支,一支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一支劉氏是漢宣帝的後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漢時代頃王劉仲。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爲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爲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爲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爲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爲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爲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爲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爲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