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航空最離不開的就是預警機,預警機可以說是空戰之眼,引領空戰的指揮官,要是沒有預警機,現代空戰很難進行。一些大國從70年代開始就知道預警機的重要性,開始研發以大型飛機爲載體的預警機,在不斷的探索中,多次的試飛後,終于逐漸掌握技術,但也有很多人在探索之路上貢獻出生命。俄羅斯《軍事史》雜志中就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文章回憶該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發A50式預警機的艱辛曆程。
文章的作者名爲戈洛多夫,當時他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在地面承擔接受測試數據和裝備維護,正是在這個崗位的他才幸免于難。若是當時他也是飛機上的一員,那我們就看不到這篇文章了。文章中記述了那次空難事故中犧牲的同伴,戈洛多夫感覺得到“這些英雄還一直在我們身邊”,他最希望的就是大家不要忘記這些爲祖國航空事業獻身的偉大英雄。
A50預警機是基于伊爾76大型運輸機改造而來,目前依舊是俄羅斯的主力預警機。研發過程中困難重重,配套雷達的開發、還要保證其在空中的正常運作,還有雷達與飛機的配套以及對氣動外形的變化,這些都是等待科研人員們一步步解決的問題。在那個計算機技術還不算發達的年代,只有通過一次次的試飛才知道問題是否有所改善。A50預警機的全重達到200噸,是當時俄國最重的預警機,在此之前,俄國根本沒有研發過如此大型,設備繁雜的預警機,其危險程度和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預警機上有涉及到大量電子器材和雷達的調試、測試,所以和普通戰機試飛大有不同,除了經驗老道的飛行員,飛機上還必須要跟隨大批科學家,甚至軍隊內部一些技術官員和負責軍官要隨行查看,一旦出事,就會造成極大的損失。1982年11月,在一次試飛中,最不想看見的事故就發生了。一架剛剛起飛的A50預警機的原型驗證型號遭遇機械故障,從空中墜毀,一同隨行的還有30名科學家和4名將軍,他們連同飛行員一起全部犧牲,無一幸免,這個事故發生,舉國悲痛。對俄國的預警機事業更是一個沉重打擊,無數相關人才在機上墜亡。
其中有一名70多歲的學者,名爲康斯坦丁.阿斯特羅夫,他是全俄科學院的院士,在機載雷達方面擁有絕對權威。這個年紀的老人早就在家頤養天年了,而他卻把畢生精力都投在預警機事業發展上。冷戰時期競爭激烈,有時爲了趕進度,他和身前體壯的年輕人一起通宵達旦的工作,不少手下勸他休息一下,阿斯特羅夫拒絕道:爲了祖國的預警機,應當全力以赴。作爲資深學者,他當然知道試飛的危險有多大,但是依舊不容辭地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