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有一種面條特別寬,寬得像褲帶,因此還被列入“關中八大怪”之一,一談起它的名字,大多數人竟然寫不出來,只好用拼音代替,它就是“Biangbiang面”,名字雖難寫,但一點兒也不影響屬于它的美味。
若你來陝西省旅遊,那是一定要點一碗Biangbiang面的,它是陝西省的特色美食,寬大的面條柔軟、有韌性,澆面的鹵汁也是非常的美味,大口地吃著面條,那是非常享受的,一口又一口,根本停不下來。
“陝西八大怪,面條像褲帶”,那麽大家可曾想過,陝西人爲什麽喜歡吃這麽寬的面呢?這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畢竟吃寬面是陝西這塊地方,千百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陝西人愛吃寬面的原因,也不外乎有這幾種。
第一是陝西人性格粗犷豪放,覺得寬面吃著才過瘾,才有氣勢。南方人很不理解,因爲在南方吃的都是細面小面,而且都不把面當做主食。往往是早晨的時候吃上一點點,比如武漢的熱幹面,淮揚地區的陽春面,他們更注重口感鮮香。
第二是陝西人勤勞簡樸,在八百裏秦川,黃天厚土的人們,秉承傳統的農耕文化,習慣了重體力勞作,只有一大碗寬面才能提供足夠的養分,細湯面肯定是吃不飽的,而且細面要做成幹的,容易燃到一起。所以陝西人幹脆就只吃寬面,這樣子身上才有一把子力氣。
第三是陝西人頗具古風,不擅長做細致的美食,飲食文化就偏簡單粗粝。在中國八大菜系中,爲什麽就沒陝西菜呢?原因就在于此。陝西人做的菜如葫蘆雞,帶把肘子等,往往是一整塊兒,任由賓客上手自取,這樣的飲食習慣造就了陝西人重實際而少細膩。
總之,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特色,這是無關于好壞的,僅僅是一種習慣,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風俗。陝西更偏向于西北人的生活方式,所以雖與河南相鄰,而河南卻是中原地區,陝西則被劃分到西北,就是這個道理。
Biangbiang面很筋,吃著有嚼頭。吃了Biangbiang面的關中人骨子裏也有根筋,有著一股犟勁,做人幹事都很硬氣。認准的事一幹究竟,十頭牛也拉不回來。堅韌不拔,不屈不伸,哪怕頭破血流,哪怕肝腦塗地,撞了南牆也絕不回頭,人稱“關中楞娃”。正是關中男人的牛犟和楞勁,才讓當年日寇的鐵蹄止步在中條山,被擋在黃河以東。
Biangbiang面很寬,吃一口幾乎塞滿了嘴,它好像關中人寬廣的胸懷。關中人有海納百川的氣量,有兼容並包的胸襟,滋養了漢唐雄風,成果了漢唐的光輝。關中人有著寬廣的膀子,忍受著民族的磨難,肩負著民族複興的重擔,傳承著民族的星火。
Biangbiang面很瓷實,經過了千擀萬擀。關中人像Biangbiang面一樣瓷實,真實得一勺一碗。心裏想什麽,嘴裏就說什麽,說話時恨不能掏出心窩子,一是一二是二,絕不藏著掖著,更不言不由衷。真實得說話從不拐彎,直來直去,端南正北,好像西安的城牆,立著一丈二,倒了仍是一丈二。
Biangbiang面是關中人的物質財富,秦腔是關中人的精力財富。它們是關中人的胎記,是關中人忘不掉的回憶,是關中人永久的符號。它們融進關中人的血液,進入關中人細胞,成爲關中人的基因。不管在天南海北,不管在大洋東西,都不會丟掉。丟掉了Biangbiang面和秦腔,關中人就沒有了根,沒有了源,也就找不到家了。
一直以來,陝西人都以端著大老碗蹲在家門口,曬著太陽吃著大碗面引以爲傲,通俗點說“舒服”,文雅點說那是“情調”;現在有些人拿常吃面食營養不均衡來說事,老陝一個個心裏都挺不是滋味的。
不少陝西人在一起聊天,彼此問起對飯食的嗜好,多半會自稱“面派”。大老碗、biangbiang面、褲帶面、油潑辣子和大蒜,再加上吃的時候的呼噜呼噜聲音,那個風生水起、酣暢淋漓呀,讓老陝在吃面過程中無比的享受。
只有陝西才人真正愛吃面、會吃面,對面有很深的理解。陝西人對面的感情很深,能夠切實感受面的魅力,且善于從面食的實用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不少陝西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就覺得不舒服,渾身沒力氣,心情很糟糕;若是外出十天半月乃至更長時間,回到家裏的第一餐必定是面,而且會連吃幾碗,不解饞、不盡興,絕不肯罷休。
因此,陝西人出不了遠門,想“老婆娃娃熱炕頭”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因爲舍不下那一碗面啊!陝西人當然也吃米飯,但是那也只是偶爾,且每次吃完米飯,必然還要再吃上一些馍或餅來補充一下,不然會感覺肚子空、心裏慌。陝西人覺得,只有吃面腸胃才舒服,只有吃面心裏才實在,只有吃面才覺得生活有滋味。這是陝西人的秉性和習性,幾千年來都是這樣,誰也無法改變,他們自己也從來沒想著去改變。難怪外地人常說陝西人固執、倔強,是“一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