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西部牧業發布今年半年報,營收爲3.43億元,同比增長3.67%,歸屬于上市公司淨利潤約187.4萬元,同比增長104.5%。
在此之前3天,現代牧業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公司銷售收入25.7億元,同比增長4.1%,歸母淨利潤爲1.25億元。其中,原料奶銷售同比增長9.6%。
國內兩大原料奶提供商同時扭虧爲盈,加上中國最大的有機奶供應商中國聖牧虧損大幅減少,以及莊園牧場、中地乳業和原生態牧業等企業經營狀況的好轉,都被業界視爲上遊奶企新一輪景氣周期開始的標志。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就認爲,“上遊行業走出低谷已成共識” 。
受消費升級和乳業集中度提升等因素刺激,國內原料奶供不應求已經有一段時間,下遊大中型乳企明顯加大了對原料奶的需求,它們競相投入奶源爭奪戰。
奶源之爭的背後是規模之爭,規模之爭的背後是成本較量,一個乳企有了成本優勢,自當天下無敵。可以認爲,得奶源者得天下!
穩定奶源成發展關鍵,多家企業開展爭奪戰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密集出台政策振興中國奶業,以及國産原料奶質量也在逐步提升、市場信心恢複,國産原料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另外,在加拿大、美國、日本、英國等乳品消費大國,低溫巴氏奶占液態奶市場9成以上的份額,中國迄今僅爲14%。巨大的差距意味著低溫奶在中國有著廣闊前景。然而,發展低溫奶業務,前提是要有穩定的高品質奶源。這強化了下遊乳企打通全業務鏈的認知。有業內人士告訴知食君,擁有全産業鏈優勢的企業,才能站在産業鏈的前端。
確保奶源,成爲大型乳企的必修課。而事實上,乳企的高速發展與奶源緊缺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爲行業主要矛盾。
有專業人士告訴知食君,擴大奶源供應的方式無非是自建牧場和並購。目前,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和燕塘等乳企都在自建牧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原料奶需求,但在行業大洗牌中,巨頭要實現奔跑的速度,區域乳企要避免被“大浪淘沙”,必須較快擴大奶源供應,自建牧場需要時間,緩不救急,並購上遊奶企就成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
蒙牛在這方面算得上是“急先鋒”。2017年3月,蒙牛要約收購現代牧業成功,蒙牛及其行動一致人合計持有後者已發行股份的61.3%,成爲絕對控股股東。
對于此次資本運作,蒙牛總裁盧敏放毫不諱言是爲了“保證高品質奶源供應”以支持發展低溫乳制品。
僅有現代牧業的奶源,還不足讓蒙牛高枕無憂。2018年底,它又將中國聖牧納入囊中(持股51%)。今年2月,蒙牛又宣布與大型上遊公司中鼎牧業合作,接納對方奶源供應。
在收購方面,今年初剛上市的新希望乳業也是鋒芒畢露。
今年7月,新希望乳業爲了實施低溫奶戰略,購得現代牧業5.96億股,占後者總股份的9.28%,成爲僅次于蒙牛的第二大股東。1個月後,它又成功購得具有全業務鏈的福建澳牛乳業55%的股份。坊間有人爲此戲稱,新希望乳業是二線區域性乳企的體量,在對奶源的追求上,卻操著巨頭的心。
作爲中國最大的乳業巨頭,伊利已經自掏腰包近百億用于自建奶源,但仍出現在爭搶奶源的行列之中。
除了實際控制上遊奶企優然牧業,今年7月,伊利假手前者以22.78億元收購賽科星58.36%的股權。此外,近期坊間傳出伊利有意重組瀕臨破産的黑龍江奶企輝山乳業。輝山乳業是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並列的中國三大原料奶提供商,如果重組成功,輝山乳業的大部分奶源當被潘剛“笑納”。而在此前,輝山乳業一直是伊利在東北的重要奶源。
而主要依靠自建牧場解決奶源的,有光明、飛鶴和燕塘等下遊企業。
光明乳業一直在投資新建規模化大型牧場,截止2016年,光明乳業旗下擁有自營的現代化牧場30個,存欄數量爲9萬頭。此外,有志于作中國奶粉第一品牌的飛鶴乳業,也在牧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飼養(大牧場)等上遊環節加大建設力度。而截止2018年底,燕塘乳業在廣東省內有陽江牧場、湛江澳新牧業和陸豐新澳等3座大型牧場。
中國奶源誰主沉浮,蒙牛伊利占全國奶源四成左右
依據國際奶農聯盟(IFCN)的統計,2015年,伊利和蒙牛消化了中國原料奶總量的3成(約1200萬噸,注:此數據國內業界存疑),隨著近幾年收購業務的開展,它們控制的奶源比例有增無減。
IFCN發布2016年全球20大乳企收奶數據
IFCN發布2018年全球20大乳企收奶數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原料奶産量爲3074.54萬噸,相當部分掌握在現代牧業、西部牧業、中國聖牧、長城乳業和原生態牧業等上市公司手裏。因此,誰掌握了上市公司,誰就基本控制奶源。在資本的推動下,中國乳業上下遊業務整合大體告一段落,中國奶源勢力分布圖也基本成形。占據最大勢力版圖的是兩大巨頭——蒙牛、伊利,新希望乳業則呈現黑馬之勢。
目前,蒙牛系旗下有自營的富源乳業和控股的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
現代牧業2018年原料奶産量127.9萬噸,78%給了蒙牛,相當于盧敏放從此處穩穩拿走近100萬噸原料奶。在蒙牛的供奶名單中,中國聖牧也高居前列,年産奶超過60萬噸。而擁有14座牧場的富源牧業也是蒙牛的主要供應商,年産奶25.5萬噸。
上述3大企業對蒙牛的供應量近200萬噸,按照蒙牛在2019年中報中“參控股牧場奶量占總收奶量45%”的表述,其全年需奶440萬噸左右(IFCN的數據爲480萬噸)。蒙牛絕大部分奶源出自國內,保守估計,這家企業“吞掉”了一成多的全國原料奶。
另一大派系無疑是伊利系。
鑒于伊利的銷售收入比蒙牛多出100億元人民幣,伊利對原料奶的需求必然超過蒙牛。
除了自有1500多座牧場,伊利系在國內主要的原料奶供應商有輝山乳業、優然牧業、賽科星和中地乳業等奶企。此前有分析稱,僅賽科星、優然和中地乳業的奶牛存欄總量,就與蒙牛奶源基本持平。再加上輝山乳業的180萬噸産能,那麽,伊利吞下4家企業供應的原料奶約380萬噸。
此外,中新網在今年的一次報道中指出,伊利50%的原料奶需求來自于自建牧場,而國際奶農聯盟(IFCN)2017年的數據顯示,伊利在全球收奶爲720萬噸,照此推算,至少有360萬噸原料奶由國內的自建牧場供應。兩兩相加,2018年伊利大概從國內吸走原料奶740萬噸,約占比25%。
這意味著,伊利蒙牛兩家企業對奶源控制接近4成,超過2015年3成的比例。
從數量上看,第三大陣營是新希望系。
在參股現代牧業和收購澳牛之前的2002~2008年間,新希望先後收購了四川華西乳業、四川陽坪乳業等10余家地方性乳企,並參股重慶天友乳業,2015年起又開始第二輪收購,完成對蘇州雙喜、湖南南山、西昌三牧等區域型乳企的收購。截止目前,新希望乳業擁有不同品牌的13家乳品企業和11個奶源基地。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新希望乳業的年收奶量爲40萬噸,約占全國産能的1.3%。
站在並購的角度,新希望乳業表現生猛,但在收奶量,它和當前的“行業老三”光明乳業相比,還是差一截。依據光明乳業奶源部總監楊衛兵的介紹,光明乳業在2015年就實現年收奶量100萬噸。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部分)
還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之後,國內出現一大堆外資背景的牧場,如恒天然牧場群和新加坡澳亞牧場群等,前者在中國有15座牧場,近7萬頭奶牛,按照中國奶牛平均年産量7.4噸,恒天然的産能超過50萬噸,而後者的年産奶量爲36萬噸。這就意味著,余下的近1600萬噸原料奶由飛鶴、三元、燕塘、貝因美和君樂寶等區域性乳企和配方奶粉企業瓜分。
知食君說:
奶源勢力分布圖亦顯示,除了伊利、蒙牛和光明超過百萬噸,其他區域性乳企的收奶量都停留在10萬噸級別,即便是伊利蒙牛光明3大巨頭企業,也沒有超過原料奶供應的5成,這意味著中國奶源還存在分散,多而不強的局面,這就留下了巨大的整合空間。
從奶業發達國家的現狀和我國的國家意願看,中國乳業的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深化,這意味著下遊乳企對上遊奶源的爭奪戰,亦將持續下去。可以預見的是,在優質的上市奶企的奶源被瓜分殆盡後,大量的中小型奶企將被納入兼並重組的大格局,此起彼伏的收購大戲將成爲行業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