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1日刊登題爲《潮流新生 文創湧動》的系列報道,該組報道稱,從冰墩墩到景區雪糕,從故宮玩具到疫下“綠馬”,放飛的想象力正滲透中國消費的不同方面。報道摘編如下:
2022年中國國慶,一起盤點近年出圈的中國文創産品,觀察商業與情懷的中國式結合。
經濟增長帶動購買力,中國人的品味也隨著提升。
對于25歲的陸楚穎來說,以博物館文創爲主的各類文創産品已經融入她的生活:她的床上堆著文創毛絨玩偶,桌上有紙雕燈和文創香薰,出門逛街愛背文創帆布包,日常使用的文具上也大都印著中國風元素。
2022年9月1日,小朋友在“博博會”故宮博物院展區觀看文創産品。(新華社)
文創,顧名思義,是以文化爲核心設計元素、加以創新再造而成。而隨著文創産業近些年來的高速發展,許多中國年輕人和陸楚穎一樣,身邊總會有幾件文創産品。這些産品小到書簽文具,大到服飾家居,涵蓋了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如果要在這些五花八門的文創産品中找共同點,除了精致美觀,大抵就是都要比同類別的普通産品貴了一點。但定價偏高又如何,文創消費者無視無畏。陸楚穎說:“我們買的是背後的文化,性價比不那麽重要了。”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2020年發布的《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相比市場上的普通商品,消費者對文創商品的期許更高,在購買心理上更偏向于文化價值與創意價值,而對價格和實用性的重視程度不高;願意爲了更美、更有趣、更有品質的産品,付更多的錢。
這份報告還說,文創産品的消費主力爲“90後”的年輕人,超過53%,加上“80後”則占比接近八成,體現出年輕人更注重文創産品的新鮮與個性化特質。
但中國文創市場也有著與個性化正好相反的發展阻礙——産品同質化。早年間當文創紙膠帶流行時,各大博物館紛紛“跟風”把文物印在了膠帶上,而2019年文創雪糕火了之後,中國的各大景區爭相賣起了雪糕。但有支持者表示,雖然都是雪糕,但不同景區在設計上各有千秋,加之既能解暑又能“打卡”,流行起來合情合理。
除了廣爲人知的博物館文創外,也有很多小文創已融入生活,比如今年南開大學的通知書就附上香囊、書簽和蓮子;很多獨立書店和電影節、藝術節之類的活動也依靠文創産品創收。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