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是保定白洋澱的一大特産,品種多達10余種,面積11.6萬畝,年産量8895萬斤。每逢春夏秋季,遍布于澱中的蘆葦郁郁蔥蔥,遊船穿行其間,曲折環繞,神秘莫測,好像進入了迷宮,因此這裏早就有“禾草森林”之稱。在遊人眼裏它“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但在白洋澱人的眼裏它們卻是“滿澱蘆葦貴似金”“鐵杆莊稼,寸葦寸金”,通過他們的勞動創造,在這裏興起了一個年代久遠的葦編行當。
葦編就是用蘆葦編織葦席等産品,人們簡稱爲葦編,這是保定白洋澱一帶曆史久遠的一種傳統手工藝。白洋澱是古雍奴澤遺迹,形成于萬年以前,1981年發掘的容城上坡遺址已發現葦席的痕迹,說明白洋澱遠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生産葦席了。唐宋時期白洋澱的葦席作爲這裏的土産品上貢國家。
《保定郡志·食貨志》記載:唐朝時土貢“葦席三千領”,宋朝時“席兩千領”。白洋澱織席最早始于安州一帶,這不僅因爲安州在曆史上建置很早,而且正是處于低窪易澇地區,“能賴以養命者,唯織席耳”,“故家家以織席爲生”,因此在這一帶婦女織席編簍,男子即以賣席爲貿易,“遍滿直隸及關東口北”。明永樂以後,大量外地移民遷移到這裏來定居,村莊由明初的38個發展到明末的154個。隨著村莊和人口的增加,水區和半水區的相繼出現,葦田面積的不斷擴大,從而促進了葦席生産的進一步發展。及至民國時期,葦席的種類、規格、式樣、産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織席
白洋澱的蘆葦有許多品種,如:白皮葦、大頭葦、黃葦、青葦等,其中以白皮葦質量最好。白皮葦杆高筆直,骨節小,以皮薄、色白、質柔而著名,是編織席子的上等原料,著名的保定白洋澱葦席,就是用這種蘆葦編織而成的。他們編織的葦席的規格樣式很多,可分爲:人字花紋席、十字席、桌面席、倉庫席、苫席、包裝席、囤席、炕席,其中以家用炕席質量最好、最美觀。主要用途是在農村鋪炕、曬糧食、曬棗、蓋垛遮雨、儲存糧食等。1973年他們還成功地把葦席銷售到了日本,用來做天花板、牆板、牆紙,使葦席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在白洋澱葦席的曆史上最爲著名的是邊村、壘頭村的小邊席,安州的州席和關城的花邊席,當時不僅暢銷全中國和日本,在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也很受歡迎。
白洋澱的整片葦席一般分3個部分:席花、大紋、邊花,其中席花最常見的有雙紋炕席花、三紋席花、人字席花、十字席花、三角席花、龜甲席花、胡椒眼席花等等。要編織出這多種多樣的花色,他們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主要有五尺、葦穿子、小拉刀、葦锊子、葦創子、葦碡、撬席刀子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工具都是專門用來編織白洋澱葦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些特殊的工具,要編織出有質量的葦席他們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步驟,首先要選料、破篾片、浸水、碾葦、分葦,把葦篾片按照長、短分成“頭葦”“二葦”“三葦”“短葦”不同類別,然後就進入了葦席編織的過程。
不論編織哪種葦席,主要是按照踩角、席心、收邊3個步驟進行。1、踩角。起頭時先把5根“三葦”葦篾擺齊,織的時候用葦篾要一根是根,另一根是梢,根梢輪換交替使用。2、織席心。編織葦席要根據不同的花紋采用不同的編織法:有挑一壓一法、挑二壓二法、隔二挑一壓一法、挑二壓三再擡四法等等,使葦席的花樣變化多端。在編織葦席時,不論編織哪一個部位或者哪一種花紋,他們始終要保持一致的手勢,一般是左手擡、右手壓。
在編織的過程中還要步步注意席花的緊密,隨時用撬席刀子把葦篾擠壓緊密,只有這樣才能編織出受人喜愛的高質量葦席來。這個很重要,白洋澱當地人看到編織稀疏的葦席,就會幽默地說:“這席子,我戴著草帽都能鑽進去。”3、折邊。又叫窩邊、撬邊,是葦席編織中最後的一道工序,其中有焖茬席、舒茬席、壓邊席等。收邊後,把整個席邊壓平,一領四邊齊整、席花緊密、足尺足寸的葦席就編織完成了。
白洋澱是蘆葦的主産區,他們除了用蘆葦編織葦席,還編織用來出口的立簾、線簾、籬笆簾、天花板和蓋屋頂、鋪床用的葦箔,編織鍋蓋、簸箕、拖鞋、提籃、坐墊、挂包等生活用品,以及小吊籃、大慢籃、螃蟹藍、王八藍、大高簍、小憋簍等捕魚蝦的用具。這既是白洋澱人民的主要生産産品,也是白洋澱人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和精神追求。2009年6月,安新白洋澱葦編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葦編畫
白洋澱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還把蘆葦搬上了藝術的殿堂,不知道什麽年代他們就能用蘆葦皮作原料,編織出人、牛、馬、羊、兔、魚、蝦、蟹、蜻蜓等形象逼真、憨態可掬的工藝品。到明朝初年他們還發明了蘆葦工藝畫,後經曆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改進,已經形成了具有濃郁白洋澱特色的漢族民間工藝,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曆史。葦編工藝畫是漢族傳統的蘆葦編織技藝,畫面本色天然,色澤淡雅樸素,制作考究精美,具有濃厚的水鄉特色。工藝畫材料選用白洋澱6月萌芽後的新葦經高溫碳化後,采取熨平、抽瓤、拼接、粘合等十幾道工序及多種藝術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幾根蘆葦、幾片葦葉,經過工藝師精心裁、剪、拼、合加工後,就活化出了一件件手法細膩、清新古樸的工藝畫,它們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著一種純淨天然的美感。
代表作有《漁歌唱晚》《月上船頭》《荷花圖》《垂釣》《漁家姑娘》《鍾馗》等。它們以蘆葦特有的顔色、光澤、紋理展現了張網捕魚、驅舟放鴨等水鄉風情,畫面本色天然、色澤樸素淡雅、加工考究精美、風格獨樹一幟,受到八方遊客的喜愛,並在第七屆中國(蕪湖)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榮獲了特色旅遊商品金獎,此外,還榮獲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和“首屆河北省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銀獎。作品曾先後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得到了國外商家和遊客的青睐。因爲它取材獨特、意境幽深、風情濃郁、百年不腐,還被譽爲了“綠色藝術品”。
蘆葦只不過是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並且在世界各地也多有生長,但他們在白洋澱人的手裏變爲了生産生活的必需品和美輪美奂的藝術品,成爲了這裏人們的搖錢樹、聚寶盆,這一切都昭示著勞動的神聖和創造的偉大。
來源:保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