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是世間最神秘最永恒的顔色,蒼穹是藍色,汪洋也是藍色。
《詩經》有雲:“終朝采藍,不盈一襜”。而今,以藍色爲主的風格正在成爲一股潮流。
這種透人心脾的藍色風格被稱爲藍染,許多潮牌都使用了這種風格。例如,Champion藍染、BAPE藍染、Vans藍染以及Nike在2020年推出的東京奧運藍染限定。
有人說藍染風是日系風格的一種,其實不然。
追其本源,卻是來源于中國遙遠而神秘的大山深處。
藍染的原理是運用藍靛進行發酵沉澱、提取色素後, 再根據它特殊的分子結構加入特殊物質催化還原進行著色。
世界曆史上最早使用藍染工藝的,就是中國西南部盤江流域布依族的先人。他們在明朝以前就已經掌握了藍靛染色技藝。藍靛經一定的技術處理,可把布染成深藍、中藍、淺藍、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種顔色。
可以說,藍染風在中國明朝之前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想要制成藍染,首先要大規模地種植藍靛。
藍靛是布依人常用的天然染料,布依族的人們喜歡種植藍靛並進行渲染。他們往往種植漫山遍野的藍靛,將其加工成染料靛泥。
生活在南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同胞,日常穿的染色土布衣褲全部都要通過藍靛染色。然而藍靛可不僅僅只是用來渲染布料用的,它渾身都是寶:根莖葉都可以入藥。我們最熟悉的板藍根,其主要成分就是藍靛的根。
布依族人們在長期使用藍靛過程中逐漸摸透了藍靛的脾性和功用。他們發現染色後的服飾布料色質鮮亮、保質期長、質感好、防黴透氣、不易褪色,還沒有化學汙染,而且對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膚傷痛以及蟲咬、瘡疔等具有消炎止癢的作用。
藍染風的制作工序看似簡單,實則十分複雜。
藍染風的每道工藝的細膩程度和要求極高,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和文化價值。因此,貞豐縣布依族《藍靛染工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藍染大致過程有三步:制靛——漂白——染布。
第一步是制靛。
制靛的過程簡單的來說分爲圖中四步。
首先,把采好的藍靛枝葉挑到大靛池裏,倒入足量的水,用一根長兩米多的專用靛耙在靛池裏用力地來回攪拌。這樣靛池裏面的藍草枝葉才能快速良好腐化。
等浸泡的枝葉腐化後,人們會把大靛池上面未腐化的葉渣清除掉,然後將石灰放入。當石灰水與靛池裏的液體充分混合後,就可以進行 “打靛花”了。
打靛花必須趕在日出前或日落後,這就需要2—3人用專制靛耙使勁地往靛池裏攪拌,直至池裏綻放起漂亮的靛花。
最後,人們會把大靛池裏的水放掉,只留稠糊狀的靛泥。這些靛泥就是我們要用的藍靛染料。將藍靛染料從地園靛青池裏舀出來,密封在陶瓷或塑料的大缸裏。用時取出,不用則繼續密封好,可保存3—5年。
第二步是漂白。
漂白時,布依族婦女會用早晨的陽光和露水進行漂白。她們會在早上把布匹平整地鋪在草坪上,使整個布面在同一時間被朝露浸濕,這樣曬幹的布面色調才一致。
中午,布依婦女們將曬幹的布收回家中折放好。這樣連續曬數天,直到布面潔白爲止。曆經這樣的漂白後,白布在靛染時容易上色,經久耐用。
最後一步,就是染布。
染布分爲大缸染和小缸染。通常用大缸染面積大的藍布,用小缸染青布。
布依族的人們會根據布料多少和想染的染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水、石灰、自制白酒及土堿等原料,經過一段時間的化學反應後再加入白布,反複渲染好多次,直到布已染成所需的顔色。最後,用牛皮熬成的牛皮膠粘在色布上,用石滾把布滾平,直至光亮。
藍染風雖然成了潮流,現在基本上隨處可見。但是,要想感受到最純正的藍染風,還是要親臨遙遠的大山深處,去尋找布依族純正的藍染工藝,體味大山裏面的那抹藍。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