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淩霄
3月15日,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正式通報,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做博士後的陳碩,在爲美國公共衛生服務(PHS)基金提交的資助申請中,具有僞造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爲。
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教授劉小鋼向《中國科學報》證實了此事,但並未對此發表個人看法。他曾與陳碩一起在Science發表過論文。劉小鋼透露,陳碩目前正在紐約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士後工作。
針對ORI的調查結果,陳碩“既不承認也不否認”。雙方簽訂了自願和解協議,以便在不花費更多時間、資金或其他資源的情況下完結此事項。
陳碩自願同意自2022年2月28日起,接受爲期一年的監督:當他以任何身份參與PHS支持的研究之前,必須向ORI提交一份監督計劃,以確保研究的完整性。在監督計劃獲批之前,他不得參與任何由PHS支持的研究。
截至本文發出,陳碩未對科學網回應此事。
屢獲殊榮
陳碩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2001級本科、2005級碩士,並在東京大學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先後在RIKEN腦科學研究中心完成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人類前沿科研計劃博士後研究。目前,陳碩在紐約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用系統及計算的方法研究記憶的網絡結構。
在學術上,陳碩可算一顆科研新星。他曾憑借其在光遺傳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入選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得主。獲獎理由爲,他發明了一種用光無創控制腦內神經元的方法,有望幫助治療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疾病。同年,陳碩因神經調節的研究榮獲Science & PINS獎。
陳碩此前已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雜志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其中,2018年在Science發表的光遺傳學相關研究單篇被引用次數達604次。此外,陳碩還承擔Neuron、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的審稿人工作。
學術不端
此次發出公開通報的ORI,成立于1992年5月,前身是負責科研不端行爲的專門性機構科學誠信辦公室、科學誠信審查辦公室。該機構的官網不定期通報學術不端行爲的調查案例和處罰結果。
通報顯示,陳碩在基金申請(基金編號K99 NS116562-01)中存在研究不端行爲。具體而言,陳碩有意、故意和/或不計後果地僞造了雙光子顯微鏡和體內電生理活動圖像、圖例和海馬神經元的文字描述設置。此通報涉及到2018年陳碩等人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的研究等。
在一年監督期內,陳碩還將接受委員會對其實驗室原始數據的季度審查。此外,陳碩將確保雇用他的任何機構在申請PHS基金時,向ORI提交證明。
這是ORI今年以來通報的第二起學術不端行爲,此前一起通報是在3月11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官網通報案例頁面顯示,2021年僅通報了3起學術不端行爲,研究者均爲醫藥健康領域博士。
參考資料:
https://ori.hhs.gov/content/case-summary-chen-shuo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3/14/award-winning-berkeley-postdoc-faked-data-says-federal-watchdog/#more-12446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q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