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林文馨:如何理解小國的外交哲學》,文章稱,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與巡回大使比拉哈裏(Bilahari Kausikan)針對小國立場的一場唇槍舌戰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出席德國漢堡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工作午餐會時表示:“新加坡需要認清作爲小國的現實,但還是能對世界有所作爲,並捍衛好小國的自身利益和核心立場”。
小國究竟應該有怎樣的立場?古今中外,小國都有著怎樣的命運?
談談“小國”的定義。小國可以分爲好幾種:地理小國、區域小國、周邊小國、世界小國、相對性的小國、物質面的小國和經濟意義上的小國等。小國的基本理論是國家規模小,或是相對較小。若以人口少于1000萬爲小國定義,目前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中,有105個屬于小國。而這些國家在聯合國會議上,一國一票,占了大多數的票數。但是在國際平台上,真的只看小國在聯合國的投票權,而無畸重畸輕之嫌嗎?
小國不一定是弱國
值得注意的是,小國和弱國並不是一個概念,一個小國可能是一個弱國,但一個弱國不一定就是小國。強小國,弱大國;富小國,窮大國,這樣的例子在現今的國際關系中比比皆是。也基于實力的懸殊,對于小國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論之。
就拿以色列來說,即便全國面積僅有2萬零770平方公裏,人口不到900萬,但卻是個軍事大國。以色列是世界九個擁核國之一,在軍事配備、精兵技術、國防科技等方面都不容小觑,在國際上自然擁有比其他小國,甚至一些中型國家更多的話語權。
又好比荷蘭,作爲歐洲的地理小國,卻是現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下半葉,荷蘭便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航海技術和對外貿易迅速崛起,成爲殖民帝國,與其他歐洲列強大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勢均力敵。至今,荷蘭仍然在國際貿易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再看看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其地位更是神聖不可動搖。座落于意大利“國中國”的梵蒂岡具有特別的宗教意義,也是維系西方道德體制的重要力量,也因爲它獨特的重要性,讓這個小國多年來都避開了大國的侵略。
然而,大國有其稱霸之術,小國亦有其生存之道。面對著危機四伏、四面楚歌的局勢,有些小國卻也如魚得水。在這弱肉強食、大國爭雄、小國爲食的非常時期,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智慧,或許可以引用到今天的小國外交哲學當中。
小國的生存之道
據學者分析,小國的外交政策可分爲幾種:成爲大國的附庸國、成爲中立國家(二戰時的瑞士和瑞典)、加入不結盟運動(冷戰時期小國的生存之道)或加入區域性的小國組織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當某個區域出現兩個或多個大國的利益紛爭和權力博弈時,大國眼中小國的外交戰略不外乎分成兩種,即對抗模式和附屬模式。小國若想要周旋于大國之間,左右逢源,遊刃有余,就得在這兩種模式之間掌握好一個“度”,了解“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
過分地依附大國,或許能換來一陣安甯,但終究將淪爲大國的棋子和政治籌碼。春秋戰國時期,那些過度附屬于大國的小國,比如莒、邾、杞、滕等,最終都難逃被兼並的厄運。然而,過度地與大國抗衡,宛如以卵擊石,誠然不是明智之舉。
回到新加坡的外交戰略,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日前表示,新加坡在外交上致力廣交朋友,不樹立敵人。當其他國家做出損害新加坡國家利益的不合理要求時,新加坡應堅守自身的立場。小國應堅守立場,捍衛國家利益,以贏得大國的尊重,是延續了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的小國大外交原則。
這種外交哲學早在春秋時代,就被鄭國的政治家子産所用。面對南楚北晉,兩面夾攻的局勢,子産仍堅持與各國維持正常關系,堅定地維護國家的正當利益,因而獲得後世對其很高的評價。這是曆史賦予小國大外交的成功很好的佐證。
時過境遷,50多年來引領新加坡邁向成功之路的外交理念,是否還適用于今時今日?面對當前的世界不穩定時期和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局勢,新加坡的外交戰略該如何定位?
古今中外,小國如海底浮沙,外交戰略基點在于其強而有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後盾。小國要立足國際外交舞台,必然得先富國強兵,將其強而有力的後盾化爲重要的生存成本、溝通籌碼和協商底氣,才能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外交關系中沒有所謂的患難之交、真摯情誼,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利益之實,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必須以實力說話。卡塔爾至今仍未屈服于中東大國的制裁也是這個道理,是那豐裕富饒的石油儲備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給了卡塔爾堅持的底氣和不向大國屈服的決心。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新加坡,不管是在政治或經濟領域方面,仍然名列前茅。而比起一些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南亞小國,被迫選邊站的外交立場,位處于東南亞的新加坡,讓這蕞爾小國即便面對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格局,仍有靈活應對的空間和機會。李光耀先生領導新加坡的光輝史值得借鑒,但成功的經驗可以參考,卻不能複制。期待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能善用小國的靈活優勢,審時度勢,走出獨特的新加坡外交模式。
作者林文馨是設在新加坡的國際公共政策
評論機構(IPP Review)研究員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