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團團長謝德望是一名專門研究巨浪破壞力的博士,2020年從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畢業,目前是新加坡海事研究機構(Singapore Maritime Institute)的科研經理。他表示是叔叔建議他加入公會的。
這個由客家謝氏組成的宗親組織創立于1957年,原名是南洋客屬寶樹同宗社,發起人包括龍源、載燖、學修、俊珊、天才和帶生等謝氏宗親。謝世康在2012年把組織名稱改爲新加坡客屬寶樹謝氏公會,與時並進,新的名稱更直接地點出了公會的性質,也更符合當前情況。
公會運營社交平台 積極吸引年輕宗親
從事資訊科技的自雇人士謝志前本想加入茶陽會館,在找人爲他作證時認識了謝世康。他後來從舊特刊和報章中,知道已故父親曾經是客屬寶樹謝氏公會的會員,于是決定加入公會,還幫助公會設立谷歌和臉書賬號。
這群年輕人最近在會長謝世康(80歲)、總務謝育強(62歲)和老理事的帶領下,在星期天下午前往雙龍山客家墳場。“寶樹堂謝氏諸位義塚”沾滿陳年汙垢,已看不清文字,他們將其仔細洗刷了一番,以此表達對先人的緬懷與敬重。
謝世振說他是在網上找到客屬寶樹謝氏公會的,因爲想多了解家族曆史和客家文化,便在網上留言,沒想到公會總務謝育強第二天便回複了他的留言。就這樣,他加入了公會,這才知道他和會長不僅只是名字相差一個字,還有著共同的曾祖父。
2010年,客屬寶樹謝氏公會只剩下70多名會員,公會嘗試設立網站和臉書賬號以擴大影響力,較有成效,目前公會已有177名會員,還有幾名年輕人主動找上門來。
謝德望說,公會今天的功能和過去不同,現在需要公會幫助的宗親不多,但年輕一代要懂得飲水思源,因爲沒有祖先就沒有今天的自己。他認爲,和團友們一起清理義塚是很有意義的事,這能提醒大家要感念先輩的犧牲與貢獻。
公會設立之初,社址選在維多利亞街349A。1993年謝世康的父親謝欽先任會長期間,會所受到了市區重建計劃的影響。于是,公會購置了芽籠13巷8B,作爲會所。
謝志前表示自己提出的多項改革方案都被公會領導人接納,例如,他建議凡是45歲以下的會員,自動成爲青年團團員,這一招讓2017年成立的青年團,人數從10人一下子躍升到18人。
讓謝世康感動不已的,是新會員中出現了幾名主動找上門的年輕人,包括青年團團長謝德望博士、財政謝世振、團委謝慧秋等。謝世振還是與謝世康本不相識的堂弟,兩人談起各自的家族曆史時,才發現他們的祖父原來是親兄弟。
無法吸引年輕會員,本地會館普遍面對青黃不接的難題。但是,芽籠的一所小會館卻幸運地遇到一群年輕人,他們對尋根和了解自身文化有興趣,主動找上門來。新加坡客屬寶樹謝氏公會欣然接受他們爲會員,另外還推舉他們擔任青年團要職。
謝世康2010年出任會長時,公會只剩下70多名會員。他當時告訴宗親們,如果公會招不到新會員,最終就只能關門。因此,整頓會務成了當務之急。之後,公會嘗試跟上時代步伐,設立網站和臉書賬號等,積極吸引年輕宗親。這些努力總算見到一些成效,據總務謝育強說,公會目前有177名會員,另外還有幾人在辦理入會手續。
2020年,13巷的會所因産業集體出售,獲賠160萬元,公會用當中140萬元購置了芽籠538號産業爲會所,于去年6月正式搬進新會所。目前樓下出租,靠租金維持公會運作,樓上則留給公會自己使用。
畢業自南洋理工大學的黃育堅雖不姓謝,卻因爲認識謝志前,加上自己對傳統客家文化有興趣,便以准會員資格加入公會。他表示年輕人即使有興趣,最好也不能貿貿然加入會館,有朋友引薦或相伴很重要。
他們包括客屬寶樹謝氏公會青年團團長謝德望博士(35歲)、秘書謝勇華(40歲)、財政謝世振(31歲),以及不姓謝的准會員黃育堅(35歲)。黃育堅目前是青年團副秘書。該公會的資訊組主任兼青年團顧問謝志前(54歲)也在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