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7日文章,原題:脫離中國,推動多元化談何容易 上周五,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北京,但此行並未得到其他歐洲領導人甚至是其聯合政府成員的支持。他的目標是確保德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西方主要國家政府與北京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朔爾茨先生試圖平衡經濟利益和戰略關切,而這也是在華外國企業日益面臨的難題。
一些外國公司尋求將中國從全球業務剝離,一些公司選擇推遲在華投資。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公司,特別是制造商,正在探索更多替代方案,以免卷入美國和中國的激烈競爭。
拓達投資咨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約翰·埃文斯說:“無疑,人人都認識到中國是值得進入的市場,畢竟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企業也越來越多地考慮,萬一出現危機如何迅速脫身。”因此,外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尋求將計劃中的或未來的投資轉移到其他被認爲“更具可靠性和可預測性”的市場。
擁有較低勞動力成本和年輕人口的越南,已成爲希望將部分生産遷出中國的企業認真考慮的對象,三星、富士康和微軟都增加了對中國南面鄰國的投資。中國小米公司也確認將開始在越南生産手機。由于對美國出口強勁及國內消費旺盛,今年7-9月,越南經濟增長13.67%。
但分析人士表示,鑒于其他國家制造業生態系統並不成熟或完善,企業從中國遷出程度是有限的。美國商會董事會成員卡梅倫·約翰遜認爲,供應鏈正從中國向外延伸,但中國並未被移除,因爲産品的某些部件只能在中國制造。
此外,越南約有1億人口,與中國的14億人口相差甚遠。越南勞動力也不會一直廉價,其中産階級正迅速擴大,推動工資上漲。分析人士說,同時,中國有能力開發國內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考慮到與中國相比,遷到友邦和近鄰國家可能不會産生最有效的結果,企業擔心搬遷帶來的更高成本。
約翰遜說:“無論做什麽,只要你是個制造商,就不得不接受所需要的某些部件將來自中國,你對此無能爲力。”伍德克表示,大多數企業沒有離開中國,特別是那些已在中國站穩腳跟的企業,“只有一些很小的公司”離開了。他還表示:“不會出現公司完全離開中國的脫鈎現象,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潛力仍是不容忽視的。”
簡言之,即使地緣政治因素推動企業外遷到近鄰和友邦,基于市場規模和效率的企業邏輯也是難以違背的。(作者Aw Cheng Wei,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