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接受調查的居民說:“我家附近的組屋底層有一家印度餐館,也有華人雜貨店和馬來人的雜貨店。如果我需要來自不同地區的商品,到那裏去就可以解決。”
八成的鄰裏商店已經提供電子付款的選項,其中許多是在2020年10月冠病疫情期間加入鄰裏企業數碼化計劃,而有六成的居民希望有更多商家接受電子付款。
鄰裏商店也要提供不同的商品與服務來吸引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調查報告建議,建屋局可以考慮回購一些已經售出的店面,或者在一些商店租約結束後,優先出租給能夠提供居民更需要的商品與服務的商家。
多達84%的居民也認爲鄰裏商店是本地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
它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和聚焦討論等方式,向2800多人了解鄰裏商店要如何創新與轉型,以更好地爲社區服務。
建屋局和企發局星期六(11月19日)聯合發的文告指出,鄰裏商店是爲社區注入活力的重要節點,它們在爲社區服務的同時也促進包容。“鄰裏商店以實惠的價格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爲本地人提供就業機會,也成爲促進居民互動的社交空間。”
84%居民認爲鄰裏商店是本地文化傳統組成部分
超過一半的居民也認爲,爲鄰裏引進更多本地小商號、在新加坡熱賣會等節慶活動中削價促銷,以及更多新穎獨特的商店體驗,將吸引他們更經常到鄰裏商店消費。
延伸閱讀去年首辦客流量增兩成 第二屆鄰裏節規模更大 逾萬小販和商家參與鄰裏商店30年店契到期後 建屋局將以較短契約出租
許多接受調查者呼籲政府采取更多措施,讓鄰裏商店更具活力,也更好地響應社區的需求,並通過保留某些具有遺産價值的商店或行業,來凸顯地方特色。
一項調查發現,每10名居民當中有七人每周至少會光顧鄰裏商店一次,而且居民每月的開銷有35%花在鄰裏商店。
這項由建屋發展局和新加坡企業發展局進行的調查,是在去年9月與今年8月間進行,接受調查的包括居民、商會,以及商店的業主與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