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提起徒步,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濱海灣、東海岸這些地方,但其實在新加坡還有許多隱藏的徒步好路線。網友“孫林”在《新加坡眼》APP上分享了自己徒步打卡女皇鎮組屋的經曆~
以下爲網友全文:
女皇鎮杜生莊(SkyVille@Dawson,又譯道森莊)是47層樓的政府組屋。杜生莊與毗鄰的杜生閣都由私人建築師設計並于2015年建成,因其建築風格有別于普通組屋又背山面海,最近屢創組屋轉售價格新高。組屋對外開放,遊人可到頂樓花園俯瞰北面的東陵山丘和南面的大海。 1. 女皇鎮 (Queenstown) 星期六我們參加了由My Commmunity組織的”杜生文化遺産之旅”(My Dawson Heritage Tour)免費導覽,一趟長達四小時的從女皇鎮到前東陵軍營的徒步行程。早晨在女皇鎮地鐵站集合導覽是My Commmunity的Alex(後排左一,穿黃色T恤),Rebecca(後排左二,穿紅色T恤)協助 My Commmunity是一家由本地年輕人發起已有十多年曆史及500志願者參與的公益組織(Institution of a Public Character),專注本地藝術文化曆史。 女皇鎮是新加坡最早的外圍城區,始建于50年代殖民地時期,因此地名多以英國人名地名命名。鎮名”女皇”便是爲紀念當時伊麗莎白二世登基而取的。 2. 史達拉摩道(Strathmore Avenue) 位于丹迪路(Dandee Road)的聖公會善牧堂(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于50年代建成。據介紹,當年因缺乏托兒服務,善牧堂開放代管孩子讓父母能放心去工作。聖公會善牧堂 跨過史達拉摩道(Strathmore Avenue)就到了1956年落成的福華大樓遺址(former Forfar House,Forfar沿用了一個蘇格蘭地名)。原福華大樓高14層,是當時新加坡最高的政府組屋。那時會說英語的不多,老百姓之間都以14樓(Chap Si Lau,福建話發音)稱之。現在這裏已經重建了更高的組屋福華嶺(Forfar Heights)。福華大廈遺址,由當地居民Ricky講解福華嶺組屋 3. 亞曆山大路 (Alexandra Road) 位于聯邦道(Commonwealth Avenue)和亞曆山大路(Alexander Road)交叉口的公主大樓(Princess House)是殖民地時代負責政府組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nvestment Trust,建屋局前身)辦公樓。後來建屋局和環境管理局都使用過。公主大樓 亞曆山大路上現在車行林立,以前這裏是工業區。50年代在本地多方勢力爭取獨立的大背景下,位于此地的福利(Hock Lee)巴士車廠發生了持續三個月的”福利”工潮並引發了全國暴動。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幾十人受傷,後續更有工運分子被捕、學生被開除學籍。車行裏最顯眼的奧迪大樓Rebecca給大家講解福利工潮 4. 杜生住宅區 (Dawson Estate) 杜生住宅區原爲公主與公爵夫人住宅區(Princess Estate & Duchess Estate)。這裏是新加坡最早重建翻新組屋的社區,建屋局引入了私人設計公司讓組屋及周圍環境設計得更有時代感、更有藝術和生活氣息以打造高密度的宜居社區。 據報道,去年元旦前夕爲看煙花與美景,大批公衆湧入杜生莊和杜生閣兩個組屋,引發居民投訴等電梯回家要花兩小時。杜生莊正門
居民Hui Fang講解當地生活杜生莊一樓刻畫甘榜生活的石刻浮雕杜生莊組屋全景
從47樓花園俯瞰北面的東陵山丘
從47樓花園俯瞰南面的高樓和大海 跨過杜生路(Dawson Road)就到了200米長的杜生社區生態廊道(Dawson Community Eco-corridor)。除了樹木花草之外,這裏設置了數個以回收原木制成專爲蜂群鳥類棲身的”旅館”。杜生社區生態廊道用回收原木制作的蜜蜂”旅館” 5. 瑪格烈通道(Margaret Drive)東段 從生態廊道繼續往東,又走在瑪格烈通道(Margaret Drive)上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進會(Movement for the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of Singapore, 簡稱MINDS)。MINDS曆史悠久,其發展曾得到李光前先生大力資助。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進會MINDS 瑪格烈通道上學校很多。導覽給我們出示了這些學校的校徽,工藝課程的課本,更有當年風靡一時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超越過披頭士的學生樂隊The Quests。學生樂隊The Quests的唱片 位于瑪格烈通道和東陵路(Tanglin Road)交叉口的女皇鎮嘉美克清真寺(Jamek Queenstown Mosque)建于50年代,由馬來亞部長剪彩。這座清真寺采用爪哇(Java)式建築,看起來像普通民居,不同于很多中東式圓頂的建築風格。瑪格烈通道和東陵路交叉路口的清真寺 6. 東陵路(Tanglin Road) 在東陵路上的神召會恩典堂(Grace Assembly of God)在2020年2月因其爲最早發現新冠感染群而出名。神召會恩典堂 鳳凰公園(Phoenix Park)在二戰後由殖民地政府仿英國軍事情報機構所建,新加坡獨立後曾長期作爲內政部的辦公地點。現在鳳凰公園已經對外開放,場地租給了餐館、咖啡店、啤酒屋、教育機構等。鳳凰公園大門Alex講解鳳凰公園曆史和地圖 從東陵路往前東陵軍營經過裏德利公園路 (Ridley Park),一路上都是豪宅,導覽開玩笑說是看”瘋狂亞洲富豪”的拍攝地。 裏德利公園路用曾任新加坡植物園主任的英國科學家亨利•裏德利(Henry Ridley)命名。裏德利發明了連續割膠法,爲橡膠産業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堪稱橡膠史的一座裏程碑。16 Ridley Park收歸國有,以後也許有機會進去參觀 7. 登布西山(Dempsey Hill) 在羅文路(Loewen Road),導覽介紹了本地植物的獨特果實,然後轉入登布西山(Dempsey Hill),就是前東陵軍營(former Tanglin Barrack)。 英國人自1860年代開始在登布西山建軍營,還有食堂、圖書館、學校、醫院、教堂等。新加坡獨立後繼續用作軍營,直到21世紀才租給私人企業,古董店、藝術精品店、健身房、工作坊、高級餐館等,形成一個新的時尚休閑場所。英威特國際學校72號建築內有十幾家興趣學習機構Core Collective健身休閑中心 前身爲英軍小孩的教堂學校(Ebenezer Chapel)的白色建築曾經改建爲The White Rabbit西餐廳,名字和裝潢都取自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不過現在這裏只是一家普通的法國餐館了。法國餐館給寵物享受的Spa和旅館 8. 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urch) 1910至1913年間用紅磚砌成的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urch),面積不大卻有非常迷人的氣派。教堂在1978年被列爲曆史古迹,也就是說,改建裝修都要保持原貌。聖•喬治教堂正面,有窗無門聖•喬治教堂側面聖•喬治教堂內部 至此已走了四個多小時。當導覽問還有誰願意繼續看植物園時,我一心只想坐下來休息。急匆匆告別大家,走到鷹閣醫院午餐,爲這次長途徒步畫上句點。(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孫林)
如果你擁有寫作分享的熱情,也歡迎在《新加坡眼》APP“社區”一欄進行發帖投稿!我們將對精彩內容進行刊載,讓你的才華被更多人看到。
社區投稿方式如下:
1.點擊這裏,下載《新加坡眼》APP。點擊首頁右下角紅色圓圈+按鈕:2.點擊“社區”按鈕,選擇合適的版塊編輯發布您的創作內容。3. 我們鼓勵更多原創發布,優質好帖不僅可以獲得現金獎勵,還有機會被轉載至“新加坡眼”公衆號。《新加坡眼》APP爲大家提供創作平台,希望大家在這裏分享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