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說,未來50年將出現更多挑戰,這包括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關系造成更高通貨膨脹與供應鏈中斷,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
專業工程師局星期五(12月2日)爲過去一年66名新注冊的專業工程師頒發委任書,另有14名工程師獲頒專技專業工程師證書。
李智陞:未來50年將出現更多挑戰
也是建設局副主席的陳添順及去年逝世的翁詩河,獲頒傑出專業工程師獎。
爲紀念成立50周年,專業工程師局也出版新書,記錄成立以來,爲我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是一邊研究,一邊落實這項技術。我國至今已經使用超過1億立方米的廢棄土壤來填海。”
另外,12人獲頒證書,正式注冊爲亞細安特許專業工程師;12名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優秀工程系學生則獲表揚。
截至今年3月底,新加坡共有4334名注冊專業工程師,以及449名專技專業工程師。
“建築環境領域正在轉型,我也想要參與其中,希望日後有機會嘗試更大規模,並具可持續特點的建築項目。”
此外,陳添順在擔任新工大校長期間,也推出一系列獨特的工程課程,如可持續基礎設施工程、糧食科技等,培養工程專才以滿足市場需求。
工程師在可持續發展、建立具韌性的建築領域,以及打造智能城市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36年來爲本地高等學府培養工程英才,並且成功采用廢棄土壤作爲填海的替代材料,新加坡理工大學教授陳添順獲頒傑出專業工程師獎。
陳添順指出,廢棄土壤不像沙那樣細,不同地點挖出來的土壤質地也不一樣,要運用在填海方面也就有一定挑戰性。
他認爲,建築環境領域越來越數碼化,這有助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一行業。
“當時新加坡展開很多地底工程,若沒有了垃圾埋置廠,要處理這些工程所産生的廢棄土壤便成了問題。我就想說或許可以利用這些土壤,取代填海工程一般使用的沙。”
位于榜鵝一帶的羅弄哈魯士(Lorong Halus)在上世紀70年代是垃圾埋置廠。當政府宣布要在1999年停止埋置廠的運作時,陳添順突發奇想,開始研究如何把原本會送往埋置廠處理的廢棄土壤作填海用途。
其中一名獲頒委任書的新注冊專業工程師葉振霖(32歲,技術副經理)從事工程行業約八年,盡管土木工程系並非他的首選科系,但在就學期間,他逐漸對這一領域産生熱忱。
“我們需要穩定數量的工程人才,才能實現更數碼化、有效率及可持續的建築環境領域。”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在證書頒發儀式上致辭時說,未來50年將出現更多挑戰,這包括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關系造成更高通貨膨脹與供應鏈中斷,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
1998年,陳添順帶領團隊展開研究,隔年便成功使用廢棄土壤在德光島一帶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