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10月,網上突然流傳出一張新加坡醫院的照片。照片顯示,解除封控後,新加坡醫院不堪重負,就診需排隊50個小時。
照片傳回國內,給“清零黨”找到了口實:醫療保障發達的新加坡尚且發生了醫療擠兌,更何況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
畢竟,新加坡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性:一、都是同文同種的華人社會;二、新加坡人和中國人一樣很守紀律,曾嚴格執行了清零策略。
新加坡的解封猶如一面鏡子,警戒國人:如果中國取消清零,醫院將立刻淪陷,造成更大的混亂。
我拿著照片問了一位新加坡朋友,他看後哈哈一笑說:“事是真事,可新冠不是直接導致醫院排隊50小時的原因。”
新加坡真實的情況是,如果不是媒體每天在更新感染人數,新加坡居民幾乎感覺不到疫情的存在。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僅有一條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的規定而已。
新加坡醫院排隊50小時是指住院需排隊50小時,急診僅需排隊4到5小時。在國內辦過住院手續的人應該知道,現在在大型三甲醫院找一張病床有多難?沒有疫情時,“住院難”就是個老大難問題。
而新加坡能在解封的情況下,保持50小時騰出一張病床的效率,已實屬難得。
新加坡朋友進一步解釋說:“有不少醫生、護士感染了病毒,上不了班,也是排隊50小時的重要原因。真正因爲得了新冠住院的人很少很少。”
新加坡實行“分診制度”,感染了新冠的人必須先打電話給社區診所。由社區診所的醫生判斷感染者是否需上醫院?開了介紹信後才能轉往大醫院。這點不像國內一生病第一時間沖往大醫院。
大部分感染的新加坡人只是打個電話報備而已,不會主動要求上大醫院,甚至也不需要診所出診,自己在家吃點退燒藥靜養即可。
2
我從新加坡政府官網上,下載了今年9月到10月的感染數據。兩個月的時間,新加坡累計新增感染人數爲16.6萬人,住院的僅僅3050人,住院率爲1.8%。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首次感染者死亡率爲10萬人中有35人;第二次感染者死亡率爲10萬人中有4人,從側面印證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新加坡人的疫苗接種率冠絕全球,有81%的新加坡人完成了三針美國疫苗或四針中國疫苗,防疫力拉滿。
新加坡人非常樂意接種疫苗,今年新推的加強針,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67%的接種率。因此,新加坡創造了極低的死亡率。
數據顯示,沒有打疫苗感染者的死亡率是打了疫苗感染者的三倍。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打疫苗和不打疫苗的死亡率能相差4倍。
更神奇的是,新加坡開放國境4個月以來,預測中的“爆發式”增長並未出現,每日感染者人數反而呈逐步下降趨勢。從10月份的每天30000多人下降至11月的千人規模。
新加坡病毒學專家解釋說:感染人數下降主要因在新加坡流行的毒株,致病性更低,很多無症狀的感染者沒有上報數據;另一方面,新加坡擁有全球最高的疫苗接種率構建了充足的保護。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國內對科興疫苗的一些懷疑論調,說打了疫苗後身體大不如從前了,疫苗是未經臨床的實驗品了。
其實,這是從美國流傳過來的說法。美國有一群反智的“紅脖子”堅決抵制疫苗,比如著名的NBA明星歐文,拒打疫苗,不能上場比賽,躺拿千萬年薪。
國內有些人把美國人當“專家”,既然美國人都說疫苗有問題,肯定就有問題。殊不知在美國絕大部分有錢人都接種了疫苗。
可以預測,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迎來越來越開放的情況,非常有可能出現感染高峰,優先接種疫苗,猶如多了件防彈衣,將大大降低死亡率。
3
新加坡的防疫措施曾一度非常嚴格:停工停學,封鎖街道,居家辦公,外來人員隔離14天,不准舉辦大型聚會類活動等等。
但早在去年10月,李顯龍就直言:這種情況無法在新加坡長期維持下去,代價太高,每多一次封鎖,就會沖擊一次商業,導致員工失業。
李顯龍進一步指出:長期封鎖的代價不僅帶來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加劇了民衆心理和精神的壓力。兒童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一家人被迫分居兩地,難以見面。
所以李顯龍得出了一個結論:清零策略對新加坡來說已經不現實,只能轉向與病毒共存。
今年3月,李顯龍正式宣布考慮到絕大部分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種,政府決定逐步解除封控措施!
從允許員工回公司辦公,到允許舉辦超過1000人的活動,再到戶外可不戴口罩,取消入境隔離14天的措施,新加坡花了5個月時間,徹底打開了國門。
雖感染人數一度突破每天3萬人,但沒有造成醫療擠兌,新加坡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迎接開放——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開放的代價是感染,要躺在家裏難受好幾天。
開放後,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沒有去年高,但關系到無數中小商戶利益的餐飲和服務業在開放後的兩個季度,連續實現了23%和30%的高速增長!基本恢複到了疫前水平。
餐飲和娛樂消費體現出國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如果國民不敢吃不敢玩,服務市場一定是蕭條的。
餐飲又是中小商戶最集中的地方,他們將是這場疫情最大的犧牲者。所以,李顯龍才會說出“清零不可持續”,新加坡人算的不是政治賬,而是經濟賬。
新加坡是和我們情況最相近的鄰國之一,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