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自己産生影響,有時並不會立刻表現出來,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有些時候,家長教給孩子的是在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差距,這並不是智力因素,更多的是因爲習慣不同。
10歲之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別讓溺愛毀掉孩子。
在幼年以及青少年期間,孩子的行爲習慣和思維方式並沒有發育成熟。這時正是給孩子養成優良習慣的最好時機,家長要注意把握這段時間,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給孩子養成以下優秀習慣。
第一,要讓孩子愛上讀書,享受讀書。一個人做一件事最大的動力莫過于內心的喜歡,喜歡一件事不管多麽艱難也會用盡辦法來把這件事做好。衆所周知,讀書這件事可以增加知識儲備量,同時也能拓寬視野,讓自己的思想更加多元化。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還可以讓孩子以後的學習工作中在遇見問題時能夠更加全面地進行思考,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法。雖然讀書或者學習一項技能會讓孩子覺得枯燥,家長不能順著他們性子來,一定要“逼迫”,相信孩子在長大後會理解並感謝父母在當時對自己的逼迫。
第二,要讓孩子自律。人們用感覺自律約束和自由自在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但殊不知一直玩手機看電視的孩子慢慢變得近視卻被眼睛約束了起來。其實自律和自由正是相互聯系的,自律並不體現在身體素質上,在很多方面如果做到自律,那也就獲得了自由。例如自律的認真學習,在考取優秀學校後自己人生的選擇就有很多,這不正是一種自由嗎。
第三,讓孩子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規劃。提前規劃並不代表可以沿著規劃途徑順利地完成,而是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一個事物的本質以及在處理事情時會出現的問題。要明白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世間萬物本就是變化多端的,提前規劃可以讓我們更好應對變化。
其實在這些習慣養成之前,家長還要注意在平時生活是對孩子的態度,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只有孩子行動上獨立,心理意識上才能進行獨立的思考,更好的養成個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避免溺愛?
①獨自做決定。在孩子擁有了能夠思考的能力之後,家長就要著手培養他的獨立意識,首先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例如衣服的選擇和自己房間的裝修,家長可以進行適當引導,不過決定權要掌握在孩子手裏。其次就是一些比較大的事情,例如選擇哪些興趣班,怎樣處理收到的壓歲錢等等。這樣能從多個角度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家長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並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正確的。
②對孩子保持尊重。在平時,家長可能因爲工作等原因沒時間照顧孩子,心裏難免會因此産生愧疚,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用豐厚的物質條件來彌補孩子。其實在這時用物質代替親情就已經表現出對孩子的不尊重,這次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囂張跋扈,從而難以形成獨立成熟的人格,從而影響到各種習慣的養成。
③允許孩子犯錯。不管在什麽時候,孩子犯錯家長肯定會出面管教,這種做法沒有問題,不過也要注意采取合適的方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在什麽時候,犯錯,認錯並改錯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好方式。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長不讓孩子犯錯,那還怎樣讓他養成獨立的性格。
總之,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要有耐心,也要作用合理的辦法,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習的那些道理。
各位家長,你們會不會“逼”孩子養成某些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