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AirCarbon聯合創始人麥克馬洪(Thomas McMahon)說:“我們正處于另一個瘋狂的沖刺階段。如果你看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早期階段,我們以前就見過這種熱潮。”
除此之外,專家們也並不相信交易所數量的激增會對氣候産生任何積極影響。
碳信用額度交易如何運作 公衆仍缺乏明確認識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道,從現在到2050年,碳抵消需求可能會增長40倍,達到5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10%。
亞洲不斷出現新的碳交易所,專家質疑交易所數量激增能否對氣候變化産生任何有意義的影響。
碳信用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首席執行官拉森(Mikkel Larsen)認爲,標准化合同要想盈利,交易量必須“非常高”,而目前的市場還不成熟。
到那時,價格可能達到每噸120美元(約163新元),使其成爲一個潛在價值達到6000億美元的市場。
亞洲地區已經運行或計劃中的碳交易所有10多個。馬來西亞交易所本月加入碳交易行列,泰國和日本在9月推出了它們的平台,一個月後香港也加入。在新加坡,則有兩家剛起步的交易所。
非盈利組織“碳市場觀察(Carbon Market Watch)”的全球碳市場負責人吉勒斯(Gilles Dufrasne)說:“這類交易或會吸引金融機構、投機者,但可能不會吸引太多真正想把碳信用用于氣候戰略的買家,我不認爲這對氣候有多大的好處。”
在如此“誘惑”下,熱錢紛紛湧入這一領域,不少碳交易所已獲得數千萬美元的支持,幕後推手不乏諸如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和穆巴達拉投資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等大型投資財團。
不過,當前碳交易所還遠未盈利。現有平台正努力吸引足夠多的交易,人們不僅對碳項目的完整性感到困惑,也對碳信用額度交易該如何運作缺乏明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