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昇說:“交易所都各有所長。新交所在外彙和固定入息産品實力很強,港交所在股市方面很強。在衍生産品市場,我們所做的已使整體市場更大。”
她說:“所以我們很樂見各地市場不斷的成熟,而各地市場在不斷成熟時也需要與其他地方連接。這就是我們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地方。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是在相互補充,然後競爭加合作。我們更多是希望雙贏局面,整個地區層面的提升。”
新交所多年來一直是個很國際化的交易所,外國公司占新交所挂牌公司總數約三分之一,占股市市值約40%。在新交所挂牌的中國公司有70家(一度超過200家),另有158家外國公司,包括不少東南亞公司,甚至是日本和以色列公司,並且有東南亞、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房地産投資信托。大型中資企業則主要是選擇到美國和香港上市。港交所是亞洲最大首次公開售股(IPO)市場,外國公司占港交所股市市值6.4%。
“我們的定位是在連接性,希望把中國的資産帶給世界,還有把世界的資産帶給中國,包括東南亞的公司。中國人如果有興趣投資,可以通過我們這個橋梁去完成。反之亦然。我們這個定位是比較獨特的,很難說是跟另外的交易所比較,其他交易所很難有這樣的定位。”
他表示,港交所的公司上市程序對發行商來說可能比較耗時,例如比到美國上市需要更多時間,因爲美國推行披露制度。香港的體制雖不同,但多年來行之有效,平衡商家和投資者的利益。“有時候發行商會說我們太過嚴格,而投資者則認爲應該確保信息正確以避免欺詐。”
新加坡與香港的競爭向來是熱門談資,香港交易所高層日前在新加坡受訪時認爲,新港交易所有各自的定位,兩者都各有所長,可以在互補、競爭和合作下,把整體市場做得更大。
在吸引SPAC上市方面,新港兩地各已有三家和四家SPAC上市,但只是整體市場挂牌公司總數的很小比率。對此,歐冠昇說:“我不認爲SPAC會是市場的一大塊,我們今年有66家公司上市,其中四家是SPAC。我覺得這個比例是個好數字。SPAC只是多一個上市的方式,所以這已很好。如果上市的公司以SPAC爲主,那我覺得可能有什麽地方不對了。”
在回答關于新港交易所的競爭關系時,鮑海潔說:“從香港角度,我們其實做的一直是連接性,我們希望能夠連接世界、連接中國。我們更希望通過連接,把整個亞洲市場擴大。”
新港兩交易所都希望吸引新經濟公司、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以及吸引外地挂牌公司前來第二上市。在吸引東南亞新經濟公司上市方面,新港都沒什麽建樹,眼看著冬海集團(Sea Group)、Grab,以及印度尼西亞的GoTo相繼到美國上市。在新交所第二上市的公司有三四十家,其中有兩家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主要是選擇到香港第二上市。
指香港體制雖不同 但多年來行之有效
歐冠昇則表示,競爭並非一定此消彼長,大家更多是想要使整體市場增長,因爲機會是很大的,尤其是中國相關的産品。
他說:“我們是搶占了中國A50指數期貨市場一部分的交易量,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新加坡的交易量就得下降。整個市場其實是變得更大。因此,我們很願意和新加坡、東南亞的市場參與者以及世界各地的交易所,在更多方面進行合作。我並不認爲是與新交所競爭,與中國大陸的交易所也一樣。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創造最佳的生態系統。”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行政總裁歐冠昇(Nicolas Aguzin)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一個多月前訪問新加坡時被媒體問及新港交易所的競爭問題。這是他們自疫情以來首次接觸本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