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新篇章後,除了各神明聖誕及開印慶典,王振胡也計劃讓昭應祠更多地與社會接軌,如扶持弱勢群體、推廣海南飲食文化,打破廟宇只有祭祀功能的既定形象。
“新加坡的海南社群相對來說比較小,海南廟宇的信徒自然少。早年很多海南人是幫洋人打工的,子孫多受英文教育,很少參與廟宇活動。此外,海南人本來就是拜祖先多過拜神明,我們到海南島時就發現,祠堂比廟宇多。”
這是爲什麽王振胡要接下昭應祠主席一職的原因,他說:“新加坡的海南廟宇以前有幾十間,後來配合國家的發展陸續搬遷,一些廟宇沒有能力付租金,只能搬到負責人住家變成神壇,久而久之就消失了。我加入昭應祠,就是希望能爲海南廟宇的延續盡一分力。
伍合廟是新加坡第一座聯合廟,由福建人的聚天宮、潮州人的通興港、廣東人的福德祠,以及兩間海南廟宇昭應祠和無極宮組成。30年地契到期時,無極宮沒有能力分攤租契而退出,由聚天宮頂下。昭應祠爲了減輕負擔,也在10多年前把廟宇租給華德善堂,主神一百零八兄弟公由善堂與善堂神明一起供奉。
邀其他廟宇合組新理事
昭應祠如今除了供奉原來的主神一百零八兄弟公,還增加了海南廟宇常供奉的水尾聖娘、冼太夫人和觀音菩薩。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謝汶亨認爲,廟宇文化是珍貴的民間傳統文化,如不加以保留和推廣,它的流失是很讓人感到惋惜的。她建議:“要讓年輕一代多接觸,學校安排作業時可融入一些相關的生活化內容,提高學生的興趣。”
她建議:“要讓年輕一代多接觸,學校安排作業時可融入一些相關的生活化內容,提高學生的興趣。”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研究員謝汶亨認爲,廟宇文化是珍貴的民間傳統文化,如不加以保留和推廣,它的流失是很讓人感到惋惜的。
一百零八兄弟公據說是清朝鹹豐年間的108名海南籍海上商人,他們遭貪婪的海岸巡警殺害後,化爲海神扶弱救危。至于祠內供奉的洗太夫人金身,則來自大巴窯一組屋內的神壇。
林寶華說:“我嶽母是冼太夫人的乩身,當時信衆有上千人。嶽母過世後由我太太主持,太太過世後我繼續幫忙打理。因爲神壇就設在家中,不時有信衆上門,大日子也會請道長主持祭典,所幸鄰居們都很包容。現在我年紀大了,有點難以爲繼,很高興昭應祠願意接過冼太夫人的金身。”
有感本地海南廟宇的凋零,昭應祠理事力邀後港水尾聖娘廟主席王振胡(72歲)加入,希望能振興昭應祠。去年7月新一屆理事就職,由王振胡擔任主席,一半理事成員來自後港水尾聖娘廟,另一半來自瓊崖王氏祠。昭應祠有數名舊理事留任,並由元老梁安財及何和炎擔任顧問。
新加坡目前的海南廟宇,最大是瓊州天後宮,另外還有樟宜水尾聖娘廟和後港水尾聖娘廟,以及設在組屋內的大巴窯水尾聖娘廟;菜市排海聖娘廟也設在組屋內。其他海南廟宇還有後港錦福廟、紅山萬仙廟、巴耶利峇萬天主帥廟和新民華光大帝廟等,爲數不多。
王振胡上任後,與租戶華德善堂商議,後者于去年11月遷出,昭應祠開始裝修,從中國大陸和台灣訂購各種神明用品,並在今年1月初舉行衆神開光典禮。
神壇負責人林寶華(86歲)告訴《聯合早報》,冼太夫人廟是在1956年由他的嶽母在惹蘭蘇丹(Jalan Sultan)一間店屋創立的。後來店屋失火,樓上的冼太夫人廟雖無恙,但他們沒有能力再租店屋。1990年代林寶華一家搬到大巴窯居住,冼太夫人金身也跟著林寶華一家遷入組屋。
創立于1940年代的昭應祠,當年由住在黃埔河烏橋區惹蘭拉惹(Jalan Rajah)甘榜的海南村民創立,1974年遷入大巴窯7巷的伍合廟。
大巴窯昭應祠出租給善堂10余年後恢複其海南廟宇身份,1月初舉行衆神開光典禮,爲逐漸凋零的本地海南廟宇文化注入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