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中國到新加坡,下南洋的故事總能勾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網友“孫林”在《新加坡眼》APP上寫下自己家裏下南洋的往事,以下爲網友全文:
今年春節,餐館、食閣、家裏不斷見到撈魚生的熱鬧景象,街頭巷尾常常遇到拜年的人潮。似乎疫情前的生活又回來了,一家家穿著喜慶的服裝,提著裝桔子的紅袋走家串戶。有老人的家裏擠滿拜年的親戚。往往前一撥還在拉家常,門外新一撥祝福的聲音就到了。如果孫子孫女同往,拜年聊天的主題經常是孩子們的學習或工作。好多年輕人不太懂方言,要經過他們父母的翻譯才能和老人交流。
(新加坡拜年必備的桔子)回憶下南洋我們家今年拜年的最大差異是在嶽父的十兄弟中,在新加坡的只剩下六伯還在世。90多歲的六伯精神狀態極佳,在跟我的孩子聊天時,竟然回憶起他下南洋的故事。嶽父老家在金門,他父親30年代下南洋謀生,于40年代將妻子孩子接到新加坡。說是“接”,只是講好路線,一家人要自己坐船來。據六伯講,他和媽媽及三個弟弟坐小船從金門到廈門,然後換船去香港,要一兩天。那年他八歲,還記得在香港的高樓往下看,小汽車如青蛙般蠕動,甚是新奇。從香港到新加坡坐貨輪,要五天。有錢給水手的還可以找個地方睡得舒服點,大部分人沒有錢給就在空地上鋪塊墊子睡。到新加坡後小孩子也要幫家裏找吃的,雖然那時吃頓飯只要幾分錢。
(自左至右:嶽父及他十弟、大哥、媽媽、九弟、八弟)六伯說起有一次他看到有個大筐裏好像剩下能吃的,也不知道危險,就爬到筐子上去看。結果倒栽進筐裏,頭上給什麽利器劃出很長的傷口。沒錢看醫生,只能等傷口自然好–幸好命大。努力考執照六伯和我嶽父成年後,找到在船上的工作機會,先是維修後來還學會駕駛船舶。跟船作業除了辛苦和危險外還要技術,薪水自然比作苦力高。和船上的其他族群交流時,他們都學會了很流利的馬來話。爲了能適應船上的不同工作並在技術上獨當一面,他們兄弟勤奮學習,一級一級地參加考試,最後都拿到最高級的船舶操作執照。
(嶽父的船舶操作執照)據我妻子回憶,爲了看懂英文資料,嶽父叫上學的孩子教他,然後用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標記死記硬背。其中艱辛,無法用言語描述。六伯的回憶,除了讓孩子們知道前輩的努力,也讓我們了解下南洋的許多細節。特記錄在此和各位分享。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更多的下南洋故事: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孫林)
如果你擁有寫作分享的熱情,也歡迎在《新加坡眼》APP“社區”一欄進行發帖投稿!我們將對精彩內容進行刊載,讓你的才華被更多人看到。
社區投稿方式如下:
1.點擊這裏,下載《新加坡眼》APP。點擊首頁右下角紅色圓圈+按鈕: 2.點擊“社區”按鈕,選擇合適的版塊編輯發布您的創作內容。 3. 我們鼓勵更多原創發布,優質好帖不僅可以獲得現金獎勵,還有機會被轉載至“新加坡眼”公衆號。 《新加坡眼》APP爲大家提供創作平台,希望大家在這裏分享生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