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吃“元宵”的日子,也是東方情人節,元宵節的英文可以翻譯成Lantern Festival(燈籠節),在新加坡,元宵節又稱Chap Goh Mei。所以如果有人走過來跟你道聲:“Happy Chap Goh Mei!”你可千萬別驚訝!
Chap Goh Mei,是閩南語“十五暝”的發音,顧名思義就是農曆新年的第十五夜,過了這年十五,新年也就結束了。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和福建人較多,因此“十五暝”的叫法也比較普遍。
除此之外,元宵節也稱作“上元節”,根據《歲時雜記》記載,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道教信徒會在這天祈求天官大帝賜福,保佑一整年平安順利。
“新加坡眼”將在元宵節當天(2月5日),直播天福宮元宵廟會,感興趣的小夥伴不要錯過,趕快預約起來!
新加坡元宵節的習俗
古代社會保守,年輕女性平時不允許外出,婚姻更是不能由女性自己做主。她們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結伴外出,到燈會看燈賞玩,不少男女因此擦出愛的火花,少女們也會向上天祈求婚姻美滿。
在馬來西亞槟城一帶就衍生出“擲柑”的習俗——“擲柑”,俗話叫“擲柑,嫁好尪”(拋擲柑,嫁個好丈夫)。
女孩們會在元宵節這一天,打扮一番出門,到海邊或河邊“抛擲柑橘”,期望嫁個好丈夫。
在婚戀自由的現代,“擲柑”演變爲一種交友方式。在這一天,姑娘們會把自己的名字和聯系方式寫在柑橘上。
參加“擲柑”活動的男生,則會把自己的信息寫到香蕉上。參加活動的人們從水池裏隨機撈起香蕉和柑橘。或在現場跟意中人交換,一段美好的姻緣或許就從此開始了。
元宵節的美食
大部分新加坡華人祖上來自南方,因此新加坡華人在元宵節會吃湯圓。
元宵節大家會吃“鴨母撚”(Ah Balling),起源于廣東潮汕地區的帶餡湯圓“鴨母撚”在新加坡是常見的平民小吃。這種湯圓煮熟後會浮在糖水上,猶如白母鴨浮遊于水面。大家在老牌的小販中心小食攤能找到這種美味小吃的蹤影。
但據說在古代,人們吃的不是湯圓,而是另外一種外形相近的食物——元宵。
關于元宵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詩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坐間成四韻》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
詩裏的“珠”指的就是元宵,而元宵和湯圓最大的不同在于制作手法:前者是“滾”出來,而後者是包出來的,二者的餡也大不相同,元宵是鹹的,而湯圓是甜的。
但在元宵節無論是吃湯圓還是元宵,圓滾滾的外形都是象征著阖家團圓,幸福美滿。
往年,全島各地都會有舞龍舞獅的活動慶祝元宵節,人們也會選擇到寺廟爲新年祈福,因爲疫情封閉的三年裏無法在節日當天去祈福,今年的元宵節終于可以恢複到往常一樣了,大家可以一起慶祝節日的到來,可以去寺廟祈福,和朋友一起聚餐,飯後再來一碗湯圓,過節儀式感滿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