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收藏的第一個磚塊,印有“HOCKANN”,由福安有限公司制造,是她在一家店屋外的廢棄堆裏找到。這個1936年建造的店屋是一家潮州“銀信局”,當時負責爲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的潮州人處理來往的信件和彙款。
古迹保存與建築曆史研究顧問翁嘉薇(26歲)工作時碰到被丟棄的建築廢料堆時,會查看裏頭是否隱藏著具有曆史價值的紅磚頭。她如今已收集到了20多塊不同時期和磚廠制造的磚塊。
“很多人認爲新加坡沒有幾個曆史古迹,只有幾家曆史較久的廟宇和教堂。我們與其他國家如歐洲相比,確實沒有那麽多建築遺産,但從新加坡1819年開埠至今已經200多年了,我們還是有很多未被發掘、重視和欣賞的曆史建築物。”
“我認爲這些磚塊承載著新加坡的曆史。它們雖然是毫不起眼的建築材料,經常被忽視和丟棄,所以我想把它們保存起來。”
翁嘉薇說:“這些標准尺寸的工業用磚較厚,若比較磚塊上的標記與制磚廠的運營期,就可以大致判斷建築物是在什麽年代建成的。這些磚塊就是記錄建築曆史的標記之一。”
古迹保存與建築曆史研究顧問翁嘉薇說,一些磚塊捕捉新加坡重要的曆史事件。例如,在二戰時期,亞曆山大磚廠受日本帝國統治,磚塊就沖壓了“南方煉瓦”四個日本漢字。
新加坡早期生産的磚塊可追溯到19世紀,手工制作,邊緣不規則,也比較薄。我國開始工業制造磚塊後,磚塊便印上制磚廠的標記,例如“ALEXANDRA”“S.C.B.W.”“JURONG”等。
她說,一些磚塊也捕捉了新加坡重要的曆史事件。例如,在二戰時期,亞曆山大磚廠受日本帝國統治,磚塊就沖壓了“南方煉瓦”四個日本漢字。她的收藏也有一個刻有英軍三角箭頭(Broad Arrow)標記的磚塊,這可能是由當時的戰俘所制。
我國許多古老的建築都是由一塊塊紅磚頭層層疊砌而成,這些磚塊不單是建築物的基石,也留存著曆史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