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信用交易免繳交消費稅 展現我國打造碳市場支持
同時,可持續發展是全球趨勢,在這個領域深耕新科技方案的本地中小企業須盡快與國際市場接軌,參與到整個區域供應鏈,才能抓住新一波增長動力。
可持續發展是本地企業不可避免的未來發展趨勢,近期一項調查,已制定明確淨零目標的本地中小企業僅有8%。受訪專家認爲,如何協助它們加快綠色轉型,跟上這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同時推動中小企業跟國際接軌,深耕全球市場,是政府接下來會更著力推動的政策重點之一。
他說:“隨著人們日益重視環境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制定策略,看如何在執行可持續措施的同時謀取利潤。它們應要開始重新設計商業模式,融入可持續方式,掌握先行者優勢。”
本地知名經濟學者陳企業博士建議,政府可更大力協助具潛能的本地企業與跨國公司搭橋,幫助他們建立爲這些國際公司供應零件的能力。
根據馬來亞銀行證券去年底發布的報告,新加坡大公司與中小企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轉型速度存在分化。該行觀察的公司中,有39%的大型企業明確定義了淨零目標,明確定義目標的中小企業只有8%。
碳信用交易原本須繳交消費稅,不過從去年11月23日起,無論是發行、轉讓或銷售碳信用,都無須繳交消費稅,包括數碼碳信用。
可持續發展勢不可擋,本地中小企業必須加快綠色轉型進程,抓住綠色經濟帶來的契機。如何推動企業加速綠色轉型,預料會是星期二(2月14日)公布的2023財年預算案重點之一。
他指出,要中小企業自己去走綠化和減排的路線不容易,因爲它們不知從何著手,應付日常業務也已喘不過氣來。它們的轉型之路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指引,一步一步牽著它們走才能成功。
受訪市場觀察人士認爲,本地企業不能只著眼于采納綠色方案在短期內造成的成本壓力,而是應該把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機遇,好好把握先行者優勢。政府可加大力度培養具潛能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掌握新興領域的商機。
安永亞細安私人稅務主管張樹光留意到,投資者對通過碳市場實現可持續目標的興趣濃厚,建議政府把采用碳信用納入稅務優惠計劃下的指定投資項目。
除了碳稅,新加坡興業銀行高級經濟師顔聖充認爲,需要更多政策來鼓勵企業投資綠色科技,“我們預期政策制定者將對提升能源效率及采用減排解決方案帶來的資本支出給予津貼。”
此外,政府可能延長即將于今年5月底到期的可持續債券津貼計劃(Sustainable Bond Grant Scheme),這將鼓勵發行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從而幫助發行人支付與綠色倡議相關的額外成本。
針對即將出爐的2023財年預算案,政府能否在碳市場乘勝追擊,推出更多措施受到市場人士的關注。
我國去年11月通過了碳定價(修正)法案,明確地列出直至2027年的碳稅金額,也定下直至2030年的稅率範圍。爲維持新加坡在推動去碳過程中的競爭優勢,政府會在過渡期間爲面對外國激烈競爭的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津貼,減輕業者的碳稅負擔。
陳企業是新加坡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政府可考慮爲數碼化和推動綠色轉型的企業提供融資,幫助它們掌握技能。它們在綠色方案上要有一定的操作標准才能與跨國企業合作。”
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高級講師朱爲一博士認爲,氣候變化問題迫在眉睫,可持續發展無疑是長遠趨勢。有些中小企業把綠色方案視爲一種成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探討如何讓可持續方面的努力化爲賺錢的工具。
德勤新加坡稅務合夥人盧英傑指出,碳信用交易無須繳交消費稅,展現了我國對打造碳市場的支持,以及在新加坡建立碳服務樞紐的決心。實現可持續以及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方面的目標,是許多企業和政府關注的議題,因此他希望本屆預算案有更多措施來促進碳信用交易,如提供一些豁免稅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