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網的ChatGPT究竟能幹嘛?它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開發的一種全新語言機器人模型,經過大量數據的訓練,能夠回答複雜問題,甚至能完成論文。
學生們終于實現了讓“別人”寫作業的夢想,但很快這一點也引起了學校的關注,各個學校對此有什麽看法呢?
新加坡各大學教授歡迎學生使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哲學系講師Jonathan Sim表示在他的課堂上歡迎ChatGPT。他認爲:“這將有助于他們理解學術寫作好壞的特點,他們將利用他們的批評來改進人工智能所做的工作。”
他還教導他的學生如何使用 ChatGPT 生成報告,同時對內容進行評分和評估。
新加坡社科大學(SUSS)傳播項目負責人Brian Lee副教授表示,使用ChatGPT可以幫助講師更有效地獲取參考資料並整理教材,從而節省大量時間。
(圖源:SUSS官網)
“我相信這可以促進’翻轉課堂’的方法,學生必須在課堂上討論相關主題,而不是被學習材料灌輸,”李副教授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梁永立副教授表示,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無濟于事,總有學生嘗試作弊。它可善用,也會被濫用,會作弊的人就會作弊,但最終吃虧的會是他們。
(圖源:NUS官網)
全球更多學校重視“作弊”現象
與新加坡本地大學的教授們思考如何使用機器人來幫助他們工作不同,在全球其他大學利用ChatGPT生成各項作業來“作弊”的現象,已經在全球教育圈引發熱潮。
越來越多的學校、組織發出申明,禁止或嚴格限制學生使用ChatGPT進行論文寫作。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呼籲學生正確使用AI工具。
(新加坡國立大學2月9日向全體學生發布郵件通知)
法國頂尖學府之一的巴黎政治學院宣布該校將禁止使用ChatGPT。多所美國中學及大學陸續宣布校內禁止使用ChatGPT,許多教授表示會用專業的反AI文本檢測器來檢測學生作業是否由AI生成。
調查發現89%的美國大學生已經在用ChatGPT寫作業。美國紐約市教育部,甚至要求全紐約市的學生和教師不要使用這款AI工具,並對下轄的教育部設備或互聯網設卡,限制訪問ChatGPT。
韓國首都圈的一所國際學校發現大量學生正在使用ChatGPT進行論文作弊。確認情況屬實後,校方對于所有使用ChatGPT提交論文的學生進行了0分處理。
在中國,ChatGPT還並未在學生圈層流行開來,但上海某高校教授直言,在今年開學後可能會出現一些ChatGPT引發的學術亂象的問題,並且,國內查重軟件目前並沒有針對AI的查重,學生即便使用了ChatGPT,也沒法查到。
但也有老師看法比較樂觀,上海重點高校社科類教授表示“雖然學生用這個(ChatGPT)寫作業,對教師來說是個麻煩事,但它只能做些簡單重複的工作,高層次的做不到。”
新加坡教育部長認爲挑戰與機遇共存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並不完全反對ChatGPT,他表示這些工具的使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普遍,學校和高等院校必須能夠有效地利用它們來加強學習。教育部方面已經爲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和資源”。
(圖源:陳振聲維基百科)
陳振聲認爲AI工具的出現是挑戰與機遇共存,他在周一議會回答國會議員的問題時表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中有專業的討論小組,以探索其在教育環境中的使用。同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仍將教學生理解基本概念,並引導學生不要過度依賴技術工具。”
議員們擔心學生們利用ChatGPT作弊,他們詢問是否有相應措施來減輕抄襲等風險。
他指出,學生們需要意識到誠信的必要性和抄襲的後果,同時學校還采用了各種程序來檢測技術的濫用,例如評估學生的熟練程度和識別可能由AI生成的非典型答案。
在教育方面應當鼓勵透明度
Sim教授建議,有一種可能性是允許學生指出由ChatGPT生成的部分作業,並將對話記錄作爲附錄。
這將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如何使用 ChatGPT,並使用 AI 生成的輸出擴展“抄襲檢測存儲庫”。
議員詢問陳部長如果發現學生使用AI工具作弊,是否會有處罰。
陳部長回答,“作弊就是作弊。我們的任何教育機構都不容忍作弊。”
同時,他也認爲雖然技術可能能夠幫助一些人更好地得出答案,但學生應該如實聲明他們的信息來源。
新加坡政府即將內部使用ChatGPT
新加坡公務員將在未來使用ChatGPT來輔助撰寫研究報告和演講文稿。ChatGPT將被整合到Microsoft Word中,並逐步推廣到90萬名公務員,從智能國家和數字政府辦公室(SNDGO)開始。
Pair計劃是新加坡政府的實驗開發部門(OGP)長達一個月努力的結果,Microsoft Word內置的Pair計劃的早期版本將在未來兩個月內在整個公務員系統中推出。政府處理的數據將被保密,微軟和OpenAI無法訪問。
因害怕“作弊”所以一味的禁止AI可能只會適得其反,新加坡大學教授、教育部和政府部門在此問題上眼光超前,不像其他海外高校一樣頒布禁令和限制訪問,而是通過透明化的態度引導工具的正確使用,如何合理運用工具來獲得更好的效率才是我們應當考慮的問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