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公司經過一輪密集發力和競相增長後,如今盈利前景面臨多重挑戰。像Grab、GoTo和冬海等東南亞科技巨頭,因區域激烈競爭而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盈利率,導致它們處于虧損狀態。
全球科技公司經過一輪密集發力和競相增長後,如今盈利前景面臨多重挑戰。像Grab、GoTo和冬海等東南亞科技巨頭,因區域激烈競爭而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盈利率,導致它們處于虧損狀態。如今,它們都轉變戰略,專注于實現盈利,而不是花錢爭取增長,試圖贏回投資者的信心。
王康權認爲,冬海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實現收支平衡,而且在實現收支平衡的目標後,明年會再度側重加快收入增長。
花旗和銀河-聯昌對冬海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分別調高至105美元和85美元。
美國上市的Grab上星期四(2月23日)公布2022年第四季和全年業績,集團第四季調整後EBITDA的虧損大幅收窄至1億1100萬美元,營收增兩倍至5億零2000萬美元,超過分析師預期。這主要得益于它大幅削減了支出水平。
去年第四季,Grab淨虧從前年同期的10億6000萬美元,大幅收窄至3億8600萬元,但仍遠未實現盈利。
Grab也宣布大幅提前實現盈利的時間段,預計在今年第四季的調整後EBITDA將實現盈虧平衡,比之前預測至少2024年下半年實現這一目標,提早了半年左右。消息宣布後,多家證券行看好Grab業務前景。銀河—聯昌(CGS-CIMB)分析師王康權給予Grab“買入”評級,目標價從3.5美元升至4.5元。盡管如此,Grab這一個多星期來股價跌了8.6%,一個月跌了9.86%,目前處于3.2美元的水平。
面對經濟可能衰退的前景,Grab、冬海集團(Sea)和GoTo等東南亞科技巨頭強調要更快實現盈利以吸引投資者。這些舉動促使證券分析師看好這些科技公司前景,調高它們的評級和目標價。然而,此舉卻造成市場擔心科技公司爲提早達到目標會犧牲營收增長,導致這些科技股近期股價下滑近10%。
至于冬海集團,它大幅裁員並關閉了一些地區的電子商務業務,以削減成本。
冬海集團首席執行長兼創始人李小冬日前說,鑒于宏觀環境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公司已改變發展重點,從增長轉向盡快實現自給自足和盈利。然而,冬海過去一個月股價走勢疲弱,下跌了9.81%,處于63.56美元水平。
花旗預測蝦皮年底可實現EBITDA增長
王康權說:“Grab減少獎勵措施,使公司營收和EBITDA表現超出預期。但我們相信,現在競爭格局緩和。Grab應能加速實現盈利。”
冬海下星期二(3月7日)發布第四季和全年業績。
花旗(Citi)分析報告預測,在積極削減成本的努力下,冬海的網購平台蝦皮(Shopee)的虧損率會改善,並有望在2023年底前取得EBITDA增長。
區域競爭壓低公司盈利率
馬來亞銀行分析師陳興泰也認爲,Grab如今占有市場領導地位,即便減少獎勵開支,可能也不影響它的用戶保留率。隨著東南亞地區旅遊業重新開放和複蘇,他預測Grab今年的出行業務EBITDA會同比上揚45%,並將Grab評級從“持有”調高至“買入”,目標價從3.4美元調高至3.8美元。
GoTo于2月16日說,預計將于今年第四季實現盈利,較原計劃提前一年。受此消息推動,該公司股價隔天一度上漲5%,但隨後又下跌7%,目前處于122印尼盾的水平。
他說:“雖然最近利率預期變動和冬海營收增長放緩,導致它的股價短期內可能維持波動,但我們相信按目前估值來看,冬海的風險回報是相當吸引人的。”
王康權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Grab最近股價疲軟,相信是市場對Grab在第四季淨虧比預期更高所産生的反射反應,而非歸因于Grab營收增長可能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