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影響領取食物者的自尊心,也會使其他人不願加入減少食物浪費的行列。”
有別于盛港食物拯救的集中分發方式,另一拯救食物組織遞而愛—由逝而生(Divert for 2nd Life,簡稱D2L)則采取分散領取方式。
她也說:“我覺得收兩元入場費是很合理的,畢竟食物的運送都要花錢,我們拿的東西也是物超所值,因此有時也會往捐款箱裏放多一點錢。”
她說:“一開始因爲家裏沒有人看孩子,就把他帶過來。誰知他竟然也很喜歡這裏,現在每周都主動來做小義工,在場地裏幫忙收集拆下的紙箱,有時還能幫忙派發食品。”
盛港食物拯救有約90名義工輪流在空閑時間來幫忙,每次分發食物都有約40名義工參與,其中包括有工作的青年人以及退休人士。
“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在拯救食物的運動中,尤其是中高收入人士,因爲他們消費能力較高,或更常買太多食物後丟掉。”
鄭春林堅信,拯救食物不分經濟條件和生活背景,希望運動日後可以更深入社區、企業和學校等,讓更多人了解到食物的寶貴。
林慶慧說,這種方式對語言和科技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目前主要的使用者是30歲至50歲的公衆。
李秀鳳說,團隊是義工組織,大家都是出于對減少食物浪費的熱忱而努力,期間有很多可以學習和調整的地方。
“分發方式取決于組織的主要目標,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創辦人林慶慧解釋,每名義工會負責向幾間固定的餐飲業者收集拯救食物,並在應用程序Goodhood上列出。想領取食物的公衆須聯系義工私下安排。
黃彩蘭(50歲,家庭主婦)把年僅四歲的孫子帶來幫忙。
這些冰箱有的位于租賃組屋,有的位于一般組屋;有些全天開放給居民領取,有些則只開放給指定群體。
活躍于多個食物拯救組織的鄭春林(43歲,退休人士)說,減少食物浪費和幫助低收入家庭解決溫飽,這兩個目的是互補的,但若這個概念根深蒂固,人們會爲拯救食物貼上扶貧的標簽。
盡管如此,盛港食物拯救剛開始收入場費時遭到公衆投訴,最後由警方調解。
楊素娜說:“這些菜和食品拿回去都是自己食用,有時候拿得比較多,就和鄰居分享,確保不會浪費。”
楊素娜(60歲,退休)是通過小姑的介紹認識拯救食物計劃。當天,小姑帶著她和一名鄰居一起來排隊。
他目前是“填補冰箱”(Fridge Restock Community)的義工,每周把拯救到的食物分發至全島各地十幾個鄰裏愛心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