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生活在城市之中,上下班途中,總有一些常見的個體戶。賣煎餅的,賣肉夾馍的……方便了很多上班族。30多年前,個體戶都怎麽做生意的?又做些什麽生意?看看當年的馬來西亞,管中窺豹。
1987年,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街頭的移動小車。車篷,板車造型,跟現在生活中常見的大同小異。看台面上的炊具,應該是賣小籠包或者粥之類。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馬來西亞發展得不錯。雖然不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跻身亞洲四小虎之列。表現在市民生活中,小個體戶的層出不窮也是一個方面吧。
一位農家大姐,進城售賣蔬菜。流動經營爲了便于轉運走街串巷,整了一輛人力三輪車。紅薯、冬瓜土特産,隨身帶了一把台秤。
當年街頭的小商販,膚色人種不一,這也是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體現。早在18世紀的時候,包括印度人、阿拉伯人等不少移民湧入當地。後來上百年變化交流,馬來西亞也呈現出了眼花缭亂的風俗民情。
圖中這位老哥應該來自印度,坐在街頭幹的也是兒童玩具之類的小生意。就是造型誇張,整個鐵絲罩把自己給箍在中間,挺吸引眼球的。對于個體戶,你經常去的有哪些?喜歡吃些什麽?在家呆了這麽久,還有多少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