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過去25年全球化進程是和平與繁榮的關鍵特征。全球共享一套科技體系,大家合作創新、制造新産品與服務、推動進出口,促成進步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各國減少貿易壁壘,跨國企業紛紛設立,優化效率的原則也把供應鏈推向全球化。
出席活動的外國駐本地使節和亞歐基金會理事共40多人。維文在致辭後與他們進行約半小時的閉門對話。
維文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世界格局提出三點觀察。首先,二戰後盡管面對核武器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或者說也許因爲這個原因,世界沒有再次陷入大戰。
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愈發動蕩且充滿不確定因素,亞洲和歐洲的聯系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這也是在亞歐兩地保障和平、取得繁榮的唯一途徑。
外交部長維文醫生星期三(3月15日)在亞歐基金會(Asia-Europe Foundation)成立25周年紀念活動上致辭時說,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亞洲和歐洲必須加強聯系。
以半導體領域爲例,上世紀60年代一個晶體管要價2美元(約2.7新元)。但因爲制造技術的改良和供應鏈的創新與效率,如今數十億個晶體管總值不到50美元,晶體管更被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稱爲“人類所發明最具通貨緊縮的産品”。
然而,維文指出,全球經濟正面臨分化風險。這不只對通貨膨脹和發展速度産生直接影響,也可能導致世界局勢動蕩,人類的相互依存感也會消失。他說,全球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險境。
維文指出,過去一個世紀,人類“根據共同的研究、方法、應用和科技平台,有了共同、開放、不斷發展的科學發現”,並從中受益。
此外,亞洲和歐洲國家必須充分借助數碼革命,以及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
維文說:“無論在亞洲或歐洲,沒有人希望看到軍備競賽或全面科技戰,因爲它們會減少我們投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産力、醫療保健、教育與培訓的能力,而這些才是對人民生活生計有利,也能帶來實質影響的優先事項。”
這包括在現有的歐盟—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亞細安—歐盟全面航空運輸協定等具開拓意義協定的基礎上繼續取得建樹,以及盡快談成亞細安—歐盟自由貿易協定。
其次,全球用于國防開支的國內生産總值占比從1960年的6.34%減至2021年的2.24%。隨之而來的“和平紅利”意味著更多公款可用于非國防開支。
“通過合作,我們能占據獨特位置,把握數碼和綠色等共同關注的新興領域的機遇。”
要爲各國人民實現就業、提供教育和促進和平,就需要以規則爲基礎的世界秩序,以及更高度而不是更少的經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