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銀行集團渠道部及數碼策略董事總經理兼主管楊毓文致辭時說:“科技改變許多傳統商業模式,我們希望借助集團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積澱,將新模式新玩法與本地藝術工作者分享。”
郭踐紅提到在三年疫情的大背景下,實踐劇場全體表演者不得不停止劇場演出,還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自嘲團隊跌入谷底的她,真誠地講述了實踐劇場突破困局,堅韌轉型的心路曆程。
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國家美術館創新及科技總監林永裕、1982年第一屆大華銀行全國繪畫比賽冠軍吳珉權等。
國家藝術理事會星期二(3月14日)攜手大華銀行舉辦開幕式,啓動本地首個爲藝術工作者設計的加速計劃。
林永裕在談及互聯網變遷時說:“現在,互聯網呈現更多去中心化的特性,每個個體創作的內容都彙成個人品牌。與其讓互聯網巨頭們拿走這些創造,用戶更應該將其視爲自己的資産。”
參與者也將與行業專家進行一系列深入的專題研討會,涵蓋的主題包括如何在偌大的市場中精准地找到獨特的定位,如何有效地生産差異化內容和建立品牌形象,如何准確地提取有價值的商業分析數據,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業務效率。
加速計劃的參與團體舞人舞團(T.H.E Dance Company)舞蹈節執行郭懿萱說:“現在是參加計劃的好時機,我們可以借此評估現有的操作系統,並學習怎樣制定有關新媒體的發展戰略。”
在加速計劃的第一場專題研討會上,受邀嘉賓就藝術、商業于數碼化的重疊與融合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與觀點碰撞。
在科技革新,傳播方式日益多元的大環境下,本地藝術工作者也在實踐中一步步探索藝術、商業與科技的關系。
複常後,數碼化的運營經驗成了實踐劇場的優勢之一。“我們還是會不斷地與數碼空間互動,藝術團體需要思考如何順勢而爲。”
通過爲期四周的計劃,30多個團體和個人藝術工作者將接觸商業思維和數碼技能,並學習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擴大他們的受衆面、以及在受衆群體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郭踐紅說,劇場藝術的精髓在于獲得觀衆的實時反饋,建立長期、雙向且有意義的連接。“我們嘗試了臉書直播等大衆傳播平台,但最後還是選擇在資金吃緊的劣勢下,將線下戲劇表演的舞台空間,改建成適合直播拍攝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