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青少年覺得生活素質 和應對心理健康能力下降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臉書貼文指出,冠病疫情是這一代人的危機,嚴重考驗領導人和政府的能力,及人民的韌力,許多活動受到限制,日常生活也被迫調整。但她欣慰新加坡人團結和彼此扶持,許多人也不遺余力地幫助弱勢群體。“我很高興,終于在這條長隧道的盡頭,看到了曙光。”
約七成受訪者對國家、政府、醫療體系、社區、及本身應對未來疫情的能力有信心。比起一般人,失業者對新加坡未來能否再次應對另一個疫情,相對缺乏信心。約16%的失業者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若大流行病再度來襲,新加坡有能力克服。悲觀程度較其他群體如學生(4%)、上班者(7%)和其他(9%)來得高。
當新加坡逐步走出疫情後,有18%需要照料不同類型家屬(如年長者和孩童)的受訪者,認爲整體生活素質變差或很差,相比只有9%沒有家屬需要照料的受訪者,認爲生活素質大不如前。
隨著我國走出冠病的陰影,大多數人認爲他們的生活素質在疫情緩解後,有所改善。每10名新加坡居民當中,有七人覺得他們2023年的整體生活素質,與2019年冠病暴發前一樣,甚至更好;但部分青少年和家有老小的受訪者,認爲生活不如疫前。
新加坡理工大學商業、傳播及設計學院院長何耀基教授受訪時說,人民對政府高度信任很大程度源自總理、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定期及透明地彙報抗疫進展,並願意承認和糾正錯誤。他贊賞政府在疫苗工作上表現出色,從取得疫苗、運送,到施打過程都井然有序。
超過七成或72%居民覺得整體生活素質變好,其余28%的人雖持不同看法,但他們在爲生活10大方面,如與家人、朋友、鄰居關系評分時,每10人當中,至少六人給予相同或更高的評價。這意味著我國正邁向整體複蘇。
至于弱勢群體信心程度相對低,何耀基指調查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前進行,另外,年初消費稅率調高和通脹高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影響。
通訊及新聞部在今年1月31日至2月6日,委托調研機構RySense,向1052名1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居民展開網絡調查,以了解疫情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社會資本在疫情期間有所增強,除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加強,人民之間的互信也同時提高。
“我們還在疫後初期,乘搭公共交通不用戴口罩也是近期的事,再給一點時間,結果可能會好得多。”
通訊及新聞部委托調研機構RySense向1052名1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居民展開網絡調查,以了解疫情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結果顯示,我國社會資本在疫情期間有所增強,除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加強,人民之間的互信也同時提高。
通訊及新聞部星期天(3月19日)發布調查結果。數據顯示,77%受訪者的家庭關系,在疫情期間變得更牢固或維持不變;82%的人認爲與鄰居的感情變好或沒改變;71%的人則認爲與朋友的關系也是如此。
國會星期一(3月20日)複會時,將辯論本月8日發布的《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白皮書梳理過去三年抗疫曆程中可取與不足之處,並列舉應付日後疫情的措施。
近四成年齡介于15歲至19歲的青少年認爲和疫情前比較,他們的生活素質和應對心理健康能力皆有所下降。這顯示青少年對冠病限制社交活動,感受更深。有四成的人說和朋友關系變差;接近一半的人認爲,不太能夠投入喜愛的活動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