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勝樓並不是市區內唯一的大型組屋綜合項目。1970年代末,政府爲了解決房屋缺乏和市區人口暴增等問題,同時期在市區內建造了好幾個同類型的大規模組屋綜合項目:芳林大廈、丹戎巴葛大廈、牛車水大廈、華德樓、清淵閣,以及受南北交通廊道建造工程影響,在2011年底被征用而在2018年拆除的梧槽坊等,都是時代的産物。
其實,這幾年來,百勝樓好幾家具代表性的書店,如上海書局、長河書局、青年書局、Knowledge Book Centre等,都相繼退出書城。
若不想將它們徹底拆除重建,也可考慮將商場局部翻新,與時並進,引入新業務模式,帶入新意,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更好地融入市容。
80年代至90年代是百勝樓的鼎盛時期,是新加坡唯一的書城,也曾是新加坡的文化中心、藝術之城。在那個年代,它是學生購買課本、參考書和文具的首選地點,也是愛書之人必到之地。
畢竟市中心土地資源有限,大廈業主應大膽投入資源,進行大規模改造翻新,使位處黃金地段的商場,除了可提供便民生活服務,還可發揮與創造出更大及更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這些組屋綜合項目都坐落在市區的黃金地段,占地面積也都不小,百勝樓的占地面積就大約是附近來福士城的三分之一。可惜的是,這類商場大多都以售賣傳統貨品爲主,例如百勝樓以書籍和文具爲主、牛車水大廈以日常用品和二手貨爲主、華德樓以五金和零部件爲主,而清淵閣則以香火用品爲主,因此客流日益稀疏,每到傍晚即變空城。
百勝樓建于上世紀80年代,在早期市區重建計劃下推出的第一代大型組屋綜合項目。大廈包括五層樓高的辦公和零售商場,商場之上伫立兩座25層樓的組屋。
應翻新引入新業務模式
“書城”不再以賣書爲主,如今書香不再。努力轉型後的書城,還能不能讓百勝樓回到昔日的光輝?單單改變零售組合而不改造商場,恐怕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芳林大廈和丹戎巴葛大廈的商場的經營就相對比較成功,因爲除了傳統用品店鋪外,也設有銀行、餐飲店、健身房及診所等,爲組屋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這些組屋綜合項目都位于市區優越的地點,當局或許可考慮以黃金地段組屋模式,將它們重新打造爲新一代的組屋綜合項目。
上個月底,在百勝樓(俗稱“書城”)經營了43個年頭的第一代店家書城音樂書局宣告停業,讓很多讀者唏噓不已。
去年百勝樓的一個四房式組屋單位(82平方米)轉售價爲61萬元,遠超郊區宏茂橋相似屋齡的四房式(92平方米)平均售價35萬元。這意味市區的組屋仍較有價值,相信經過黃金地段組屋模式重建的組屋,會更加受歡迎。
至于已趨老齡化的商場部分,更需要改造,舉辦活動,引進活力,讓它們“年輕化”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光顧。
組屋綜合項目商場 以售賣傳統貨品爲主
隨著時代變遷,市區內外大型商場紛紛冒出,線上購物平台的泛濫,曾經風光一時的百勝樓也被遺忘在市區一角。商場內無冷氣、傳統店居多的零售組合、簡陋的空間格局已讓很多國人,甚至旅客再也找不到上門的理由。
然而,書城的書店接二連三地走到盡頭,某種程度上也與百勝樓商場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無關系。
近年來,因爲書店逐漸萎縮,百勝樓也開始爲零售商店重新定位,從書籍中心轉型爲新藝文中心。大樓的店鋪多數列爲“書籍和文具”,實際上專門賣書的純書店少之又少。商場也承諾舉辦更多活動,吸引人潮、推動商場活力。
百勝樓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如果能賦予這座老舊建築物新生命,它應該更有存在價值。
這些商場的商聯會可考慮聘雇專業的零售商業顧問,協助改造商場定位和運作模式,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商場充滿生機熱鬧起來。
由于商場老舊人煙稀少,店鋪租金比不上附近人流較多的店鋪,例如百勝樓一間700至800平方英尺的店鋪,租金爲每平方英尺6.55元,而在它正對面的橋北中心,租金卻高達每平方英尺11元。
百勝樓外觀樸實,甚至有點老舊,與周遭現代化摩天商業大廈林立的環境格格不入,在建築設計方面欠缺特點,卻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如果能賦予這座老舊建築物新生命,它應該更有存在的價值。
我國市區寸土如金,我們是否能花點心思善用這些被屋齡近半百的組屋綜合項目占用的黃金地段?
書店的相繼停業,責怪這個行業不景氣,似乎理所當然。實體書店近年來受到電商的爆炸式發展沖擊,傳統書店的線下銷售模式遭遇巨大挑戰,競爭力受威脅,導致顧客流失。人們閱讀方式和習慣也隨著平板電腦的高滲透率帶動電子書需求,使得紙質出版物銷量大減。
大型商場線上平台冒起 百勝樓被遺忘
愛看書的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習慣每隔一段時期去逛一下書城,直到最近幾年才少去。書城音樂書局畫下句點,我在惋惜之余,也感歎又一家陪伴無數國人度過青春歲月的書局從此走入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