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工福利組織介入後,這些被嚴重忽視的兒童和青年得以走出陰霾,安全健康過上新生活,逐漸步入社會正軌。
今年的國際社工日落在3月21日。談及社工行業如今面臨的挑戰,吳婉娟指出,日益增加的需求和期望值,讓社工持續處于高壓環境,以受虐兒童爲例,近10年被當局調查的案件翻了五倍之多,而社工工作難度也在提升。“我們就好像海綿,承上啓下,要過濾也要分流水源,絕非易事。”
見證孩子們成年後擁有美滿家庭並事業有成,吳婉娟倍感欣慰,也推動她繼續前行。
“這一路走來遇見形形色色的個案,這名男童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當時他稚嫩的眼神直勾勾地看著我,誰也不會想到年幼的他被長期獨留家中,疏于照顧。”
2006年機緣巧合下,從心理學系畢業的吳婉娟加入新加坡兒童會成爲一名社工,天性愛幫助人的她與機構理念不謀而合,一入職就超過15年。
見證孩子們成年後擁有美滿家庭並事業有成,吳婉娟倍感欣慰,也推動她繼續前行。“有的告訴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媽,有的繼續深造、被老板器重,也有人說想成爲社工,把溫暖傳遞下去。”
三歲男童猶如“小大人”般懂事,接過社工吳婉娟(40歲)給予他用于充饑的薯餅前,還小心翼翼地詢問價格,會否破費。這異于常態的成熟,看在吳婉娟眼裏滿是心疼。
吳婉娟坦言,一個人治愈心理傷疤的過程或許相當漫長,有些人甚至花了一輩子,早年悲慘經曆可能限制一個人成長,周遭環境也是導因之一,身爲社工須從多方面思考及提供幫助。“我從不教導他們怎麽做,而是陪伴、鼓勵並一同學習。”
社工們的工作不似一些人誤解的“耍嘴皮子”說教,也非義務幫忙不支薪。相反地,本地社工都經過嚴格且系統化的培訓,不僅是個專業也是全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