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Biosafety Level 3 Core Facility,簡稱BSL-3)與中國清華大學聯合展開研究,旨在探討這些廣泛中和抗體(neutralising antibodies)是如何中和所有測試出的冠病病株。
隨著冠病病毒迅速進化,奧密克戎等新變種毒株可能更強,讓宿主無法免疫。不過,一項聯合研究發現,自然感染野生型冠病病株可産生廣泛的中和與保護性抗體,保護個人免受奧密克戎亞變種病株的感染。
文告指出,這項研究顯示,抗體中的病毒結合蛋白,可能是對抗病毒的新疫苗策略。
這導致接種疫苗者出現突破性感染,在未接種疫苗者當中,則具有高度傳染性。
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抗體擁有獨特的生化與結構特征,可自然結合到病毒表面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因此,這些抗體能阻擋病毒結合到人體細胞表面,避免人體細胞受病毒感染。
新加坡國立大學星期三(3月22日)發文告說,隨著新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相關冠狀病毒2(SARS-CoV-2)出現新變種毒株,基于原始野生型冠病毒株而制的疫苗在對抗較新的變種毒株時,保護力有所下降,特別是對奧密克戎毒株。
研究由國大楊潞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朱章漢副教授領導,研究員分析了九個人體內的中和抗體的特征,他們都感染過原始野生型冠病病株。朱章漢也是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的主任。
研究報告于3月13日刊登在《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
除了感染過冠病的患者接種的疫苗追加劑,這種從自然感染産生的抗體也很可能有助于對變種病珠産生混合免疫。
面對貝塔毒株,中和抗體則可避免嚴重疾病發生,人體肺與腦組織中也沒有檢測出病毒。類似的保護作用也出現在奧密克戎病株的測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