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新加坡天氣炎熱,騎車上下班並不實際,或許可以考慮允許騎士使用有蓋走道。另外,電動踏板車等由電力驅動的個人代步工具在一些國家盛行,本地也可以更大力推動,以這些代步車完成較長距離的路程。”
研究交通課題的PTV亞太區業務發展總監譚正敏受訪時說,疫情期間只能在住家附近活動,不少人于是選擇步行或騎車,這些出行方式的占比也自然比疫前高。
至于通過上述綠色出行方式並在45分鍾內完成的行程,從2020年的69.5%增至2021年的71%。同樣地,當局估計2022和2023年這個比率會下滑到等于或大于67%。
單靠建腳踏車道難改變人們出行習慣
陸路交通管理局答複《聯合早報》的詢問時說,2021年政府實行防疫安全管理措施後,更多人在家辦公,人們的出行習慣也改變了。更多人出門時選擇步行、騎車和搭公交,而且路程也較短。“這使尖峰時段以這些綠色方式出行並在45分鍾內完成的路程占比上升,高于疫前的水平。”
研究交通課題的PTV亞太區業務發展總監譚正敏建議政府,收集人們使用腳踏車道等設施的數據,並根據本地的環境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措施。
隨著防疫安全措施在2022年逐步松綁,當局預計,在尖峰時段出行而且時間較長的行程會增加。
根據交通部的最新財政預估報告,2021財政年人們在尖峰時段出行時選擇“走、騎、搭”的占76%。2022年和2023年的數據尚未出爐,但當局估計會等于或大于74%,比2021年稍低。
在防疫措施仍生效的2021年,尖峰時段人們出行時超過七成是靠步行、騎車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其中少過45分鍾的行程也超過七成。隨著越來越多人回公司上班,預計這些較環保的出行方式會減少。受訪專家說,如果政府推出更多具針對性的措施,加上更多基礎設施建成,長遠而言可鼓勵更多人減少用車。
譚正敏認爲,政府近年來建造更多腳踏車道等有利于活躍通勤的基礎設施,長遠來看應該會鼓勵更多人減少用車。不過,單靠這些無法輕易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他建議政府收集人們使用腳踏車道等設施的數據,並根據本地的環境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措施。
陸交局爲了實現藍圖目標,正在擴大地鐵和腳踏車道網絡,並爲公交和活躍通勤工具騰出更多空間。當局發言人說:“我們也持續努力改善公交的可靠度,以及打造更包容和無障礙的陸路交通系統。”
陳詩茵(28歲,公關人員)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養成了騎腳踏車的習慣,幾乎每個周末都到東海岸公園騎車。“我會堅持騎車主要是因爲住家附近有直通公園的腳踏車道,但如果要騎車上下班的話就有點難,除非通勤路線上有完善的腳踏車道,公司也有盥洗設施。”
“不過現在更多人須要回去公司,之前花在騎車或步行的休閑時間現在須轉爲通勤,走和騎的出行占比會下降。搭公交的人應該會更多,但上班的地方一般較遠,出行時間可能超過45分鍾。”
林佳琦(31歲,合規監管員)的辦公室在市中心,目前上班時須搭巴士再換乘地鐵。一旦湯申—東海岸地鐵線的丹戎加東站通車後,她從住家只須步行幾分鍾就可搭地鐵直達市中心。“等新的地鐵站通車後,應該會更常搭公交,少搭私召車。”
政府早前爲2040年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設下目標,希望尖峰時段平均每10趟行程中有九趟以“走、騎、搭”(Walk Cycle Ride)的綠色出行方式完成;這些行程當中,應有九成在45分鍾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