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過去了,兩個人仍通過WhatsApp短信和視頻電話維系著這份珍貴的友情。他們在看到本報發出的“鏡中人”尋人啓示後主動聯絡報館,並在星期三(4月5日)攝影展的開幕儀式上分享了這段故事。
攝影展的照片也勾起不少訪客的回憶。78歲的謝明珠(退休)專程來看展,河水山大火的照片令她印象深刻。“大火發生時,我在牛車水的家中,雖然看不到火災現場,但是我記得天空被染紅了。我當時很害怕,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延伸閱讀 圖片定格百年 重回曆史現場百張照片記錄早報百年 定格百年攝影展邀你回看曆史
定格百年攝影展從即日起至4月9日(星期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在來福士城購物中心三樓舉行。鄰裏攝影展、攝影講座和圖像轉印工作坊也會從4月8日起在勿洛公共圖書館、裕廊區域圖書館、兀蘭區域圖書館陸續舉辦。
觀展公衆不僅有機會回顧許多珍貴的曆史畫面,如1951年加冷機場舉行的航空節,也能看到近期拍攝的照片,如去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邊境恢複通關首日,及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今年2月舉行的最後一場記者會。每張照片都附上說明,部分照片也注入動態效果,訪客只要掃描作品的QR碼,就能看到靜態的照片“動”起來。
當天共有一百余人報到,謝晶良與蔡仁和在服役時分別是第20炮兵營的中尉和三級士官。在以色列教官的嚴格訓練之下,二人在同甘共苦中誕生的友情變得更加牢固。
半世紀前同赴聯絡所報到入伍 老照片定格老兵半生情誼起點
韓詠梅形容,定格百年攝影展是一部時代的巨作。攝影展的100張珍貴照片是由早報攝影主任李天锜帶領攝影團隊從早報的檔案照中,根據五大主題,即新加坡國家發展、重大新聞事件、政治曆程、社會人文,以及冠病疫情所挑選的,當中包括《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的舊照片。
兩位老兵當年同赴芳林聯絡所報到入伍,相識相知五十余載,一張珍貴的照片將這段友誼的起點永遠定格。
熊俊華也說,在國外傳送照片非常不容易,除了攝影器材,還要帶沖洗照片需要的放大機、顯影劑和定影劑,以及專門的照片傳真機。黑白照片須傳半小時,彩色照片則要傳三次才能成功。
偶然路過展區的蕭詠翰(30歲,衛浴用品銷售公司經理)被展出的照片吸引而駐足。最令他感到震撼的,是親眼看到部分曆史事件的現場照片。他說,“大部分曆史事件我都在課本上學到,但沒見過照片。親眼看到事件的照片讓我在感到驚奇之余,對事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攝影展吸引的不只是來找尋回憶的國人,還有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本地影藝研究會攝影交流平台的部分成員也在星期三來觀展,除了重溫曾經的曆史瞬間,也研究照片的拍攝手法。
謝晶良說,他在看到尋人啓事中的入伍照片後很激動。他們當年並沒有這張照片,他後來小心收藏起報紙上刊登的照片,卻在十幾年前因爲搬家而遺失,因此深感惋惜。這次二人各獲贈一張沖印出來的入伍照片作爲留念。
《聯合早報》執行總編輯韓詠梅致辭時指出,攝影記者的使命是把現場帶給讀者,“攝影記者的特點是能夠在新聞發生時,捕捉曆史的瞬間。他們要用感知去了解采訪的事件和對象,才能用鏡頭代替筆說故事,也須時刻保持新聞工作的警惕和敏銳,掌握環境的脈動。”
林任君熊俊華回憶采訪李光耀訪華經曆
2015年,蕭詠翰曾加入國會大廈前吊唁建國總理李光耀的隊伍,不過在展出的相關照片中沒找到自己的身影。
看到2004年4月20日尼诰大道坍塌事件的照片也讓謝明珠倍感唏噓。“我記得很清楚,因爲其中一名不幸喪生的工程師,是我朋友的丈夫。”
《聯合早報》舉辦的“定格百年”攝影展,星期三(4月5日)在來福士城購物中心開幕,展出早報攝影團隊曆年來捕捉的100幅作品,通過一張張黑白和彩色照片,帶公衆回顧本地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早報新聞攝影的發展軌迹。
國會議長陳川仁受邀爲攝影展主持開幕。他致辭時說,攝影記者要通過鏡頭說故事,並確保他們拍攝的畫面是以事實爲根據,一般只想要拍出美照的人並沒有這方面的責任。
“攝影記者須肩負的責任包括記錄曆史、公正地講述新聞事件,以及盡可能在照片中把事件的背景完整地捕捉下來……根據事實忠實地捕捉畫面,對于幫助人們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至關重要。主流媒體如《聯合早報》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張照片是配合《聯合早報》百年報慶舉辦的定格百年攝影展中展出的100張精選照片之一。
親睹曆史事件現場照片 公衆大感驚奇
我國在1967年開始推行國民服役制度。1968年5月,謝晶良(85歲)與蔡仁和(79歲)前往芳林聯絡所報到。二人分別在義安學院和南洋大學畢業後應征入伍,不過謝晶良因爲入學較晚,與比他小六歲的蔡仁和同批入伍。
他說,他們那時須要通過長途電話報新聞,但中國當年的通訊設備還不完善,無法從成都直接撥電至新加坡,電話須通過上海才能轉到新加坡。“有一次我的一篇稿還沒發送完,熊俊華傳了照片後,就在電話中幫我念稿,請新加坡總部的同事幫我把這篇稿打出來。假如不是他幫忙,那則新聞可能就發不過來了。”
他希望攝影展可以提供每張照片的快門時間、光圈、焦距等具體參數,供前來“取經”的攝影愛好者參考。
蔡仁和說:“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可以珍惜我們建國一代打拼出來的成果,並把國家建設得更好。”
攝影記者須肩負根據事實准確捕捉畫面、如實記錄曆史的責任,通過照片爲公衆提供公正的視角,從而幫助人們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主流媒體如《聯合早報》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攝影展的照片也勾起不少訪客的回憶。78歲的謝明珠(退休)專程來看展,河水山大火的照片令她印象深刻。
“我沒有嘗試過將如此多的畫面合成起來拍攝閃電,那一天的閃電我用較長的快門時間拍攝,沒想到合成拍攝的效果這麽好,閃電特別有層次。”
《聯合早報》前總編輯林任君和退休攝影記者熊俊華(73歲)也出席了攝影展。1988年9月17日,時任總理李光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當時的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會面,隨行記者包括那時擔任早報執行編輯的林任君與高級攝影記者熊俊華。林任君看到攝影展上記錄這個畫面的照片時,回憶起當時的采訪經曆。
朱建安(退休人士,70歲)是影藝的一名成員,他對于展出的一張閃電照片情有獨鍾。這張照片是將去年4月17日晚上9時開始的16分鍾內拍攝的14張閃電照片合爲一張而成,當天本地多處下起傾盆大雨,南部更是電閃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