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烏節路,到北京長安街。
文 | 華商韬略
曾經,在新加坡,掌管最大權力,管理最大財富的兩個人,來自同一個家庭。
2004年開始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在今年3月27日開啓了第七次訪華之旅。而陪同他訪問的總理夫人何晶,還有一個身份:淡馬錫的前掌舵者。
【誰是淡馬錫?】
淡馬錫是新加坡的別名,相當于“華夏”和中國的關系。
這個名字,來自于航海家鄭和的地圖。但現在,淡馬錫讓人熟知的原因,是它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的身份。
從馬來小島到著名投資機構,淡馬錫的轉變,要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起。
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面積小、經濟弱、私人投資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新加坡,必須要走獨特的興國之路。
強人李光耀的辦法,是靠政府自己幹。
在李光耀的推動下,新加坡政府設立了一批財政部直屬的國有企業,進入高風險、高投資,卻不能缺少的工業領域。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當時新加坡涉及國計民生的大項目,都可以看到政府投資的身影。
盡管工業化進度飛快,但李光耀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
財政部是政府部門,職能是監管,做生意既不合適,也不專業。新加坡的發展,應該有一個機構,真正按商業規則辦事,把國有企業管起來。
1974年,在李光耀的提議下,淡馬錫正式成立。在淡馬錫的官方描述中,它的使命是:在新加坡法令下成立,以持有及管理之前由新加坡政府所持有的投資與資産。
淡馬錫從財政部接管了總值3.54億新元的在管資産,但時代很快給了它更強的召喚。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很多大型工業項目需要資金,剛剛成立的淡馬錫,就不只負責管錢,更要開始投資了。
日後在投資界聞名的“淡馬錫模式”,正是在這個時期成型的。
所謂的“淡馬錫模式”,指的是淡馬錫代表政府爲公司唯一股東,通過控制董事會來貫徹意志,再由董事會監督管理層,對公司項目進行市場化管理。
在淡馬錫控制的各個董事會裏,曾經有大量兼職的政府公務員。從擔任董事長的財政部副部長,到擔任董事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財政部總會計師、新加坡貿易發展局局長。
在董事會下面,淡馬錫再通過數十家全資子公司,通過股權投資,控制數百家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個從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孫公司……産權結構甚至達到六層的巨無霸國有財團。
從1974年到2022年,淡馬錫管理的資産,從當初的3.5億新元,膨脹到4966億新元(約合人民幣2.56萬億),增長超過一千四百倍。
在最新的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排名中,淡馬錫名列第八位。在它前面,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阿布紮比投資局等一衆如雷貫耳的名字。
作爲世界影響力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一直想讓自己的董事會更包容、更多元。但那種濃厚的政商背景,卻無論如何都脫不掉——前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前世界銀行行長佐裏克、香港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都擔任過淡馬錫的董事。
【互敬的偉人】
在淡馬錫的投資曆程中,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曆史淵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加坡和中國同處華人文化圈,有類似經濟崛起路徑,也都經曆過“強人治國”的政治模式。更重要的是,李光耀與鄧小平兩位領導人之間,有很深的“英雄相惜”情結。
1978年,鄧小平開啓了對發達國家的探訪。訪問日本的下一站,鄧小平選在了新加坡。
在李光耀的《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一書中,他回憶了這段經曆:
“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盡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雖已年屆74歲,在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隨時准備改變自己的想法。”
讓李光耀意外的,是鄧小平對新加坡經濟制度的熱情與興趣。在共進晚餐時,鄧小平向李光耀祝賀了新加坡取得的成就。李光耀回答說:
“憑借充沛的人才和資源,中國能夠超越新加坡。”
在訪問結束幾個星期後,《人民日報》刊登了對新加坡的報道,新的報道中,過去常常被批判的新加坡,被形容成一個值得“考察研究”的花園城市。
在1992年的南巡中,鄧小平表達了埋藏在心裏很久的看法。“要向世界學習,特別是要學習新加坡……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這句話,很快就通過各種媒介,傳到了李光耀的耳朵裏,也讓他格外感懷。
“當鄧小平對中國人說,我們將比他們管得更好,我知道他並沒有忘記,我在他訪問新加坡期間說過的那番話。”多年後,他進一步感歎:
“鄧小平相信中國有能力應對挑戰,中國隨後二十年的發展曆程證明,他是正確的。”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兩位政壇偉人,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對祖國的改造,也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向對方的致敬。
在1978年之後,李光耀幾乎年年來華訪問,每一次都會得到中國的頂級規格接待。作爲後任總理,李顯龍同樣是訪華最多的外國領導人之一。
但把中國作爲主要投資市場,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淡馬錫是堅定不移的看多中國者。
受益于新加坡的經濟騰飛,淡馬錫在前三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投資收益。根據其年報顯示,在1974-2004年的30年間,淡馬錫的股東年複合回報率是18%,總資産達900億美元。在標普和穆迪兩大評級機構中,均獲得了AAA的最高信用評級。
但這也是一個艱難的轉折點。
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新加坡進入了轉型的陣痛期,淡馬錫旗下的關聯公司,大部分表現欠佳。
而中國恰恰開始初放異彩,在香港金融保衛戰中擊退索羅斯、人口紅利開始兌現、加入WTO後“世界工廠”的新地位……對于淡馬錫而言,到中國去,正是時候。
【到中國去】
2023年3月27日,李顯龍與隨訪團到達廣州。一下飛機,他就和各位新加坡官員一起坐上了中方准備的WeRide自動駕駛接待車。
在對WeRide總部的參觀中,李顯龍觀摩了自動駕駛巴士、雲端指揮中心、車隊管理系統。在一片黑色西裝的人群中,紅色上衣、頭發花白的何晶,格外顯眼。
在新加坡,執掌淡馬錫近20年的她,同樣是耀眼的存在。
2002年,何晶加入了淡馬錫,兩年後,她出任首席執行長,正式執掌這艘大船駛向新大陸。
作爲李光耀的兒媳,當時新加坡財政部長李顯龍的妻子,何晶的上任引發了一片爭議。
但何晶的過人之處,最終還是讓她平息了反對的聲音。
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後,何晶加入了淡馬錫持股的新加坡科技公司。從工程副處長一路升任總裁與首席執行長。在她的治理下,新加坡科技公司先是扭虧爲盈,繼而迅速發展。
比經曆更重要的是,淡馬錫此前數年投資回報低迷,急需一位強人領袖帶公司重回正軌。
上任不久,何晶就將公司從高聳入雲的“淡馬錫大廈”搬出,遷到了距離市中心很遠的普通寫字樓。
這成了一個象征——淡馬錫的新戰略,開始定位在中國、印度這些暫時落後,卻在高速成長的地區。它的對外定位也在改變,從一家“新加坡投資公司”,變成一家“總部位于新加坡的亞洲投資公司”。
2004年,淡馬錫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辦事處,而在何晶的堅定看好下,淡馬錫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從一開始就是大手筆。
2005年1月,淡馬錫旗下全資子公司AFH先收購了民生銀行5%的股份,同年8月,收購了建設銀行5.1%的股份,12月,AFH又抓緊投資了15億美元,向中國銀行認購了5%的股份。
敢于這樣處理新加坡的國有資産,何晶有自己的底氣。
在過去的幾年裏,由于中新兩國的友好關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專門開設了一個“市長班”,在那裏,一直都有中國學員的身影。
這些學生,有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員,也有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者。他們來新加坡學習,是爲了取經——解決那些中國剛剛出現,而新加坡已經成功解決的問題。
因此,給中國官員們授課的,常常是那些爲新加坡發展做出貢獻的前內閣部長們。
在課堂上,中新師生同場交流,互相探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這些內閣部長,往往又同時具備另一個身份:淡馬錫的顧問。
清晰地了解中國的改革進程,明確地知道中國的改革方向,深刻地理解中國的産業動向,幫助淡馬錫敢于在關鍵時刻出手下重注,得以抓住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關鍵窗口期,分享巨大的改革紅利。
除了銀行之外,淡馬錫還連續投資了包括中信證券、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在內的一連串非銀金融機構。甚至一度成爲中國工商銀行第四大股東。
2009年,淡馬錫清空持有民生銀行的全部股份,一舉套現23億元,獲利超14億元。截至2017年,僅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平安保險、友邦保險和阿裏巴巴這五支股票的資産價就增加了620億。
但對于要在中國深耕的淡馬錫而言,這還只是個開始。
【深耕中國】
多次訪華、又對中國有很深觀察的李顯龍,對于中國經濟,常常有獨到的見解。
在2008年前後,爲了解決産業結構的升級,廣東推行了“騰籠換鳥”的産業遷移政策。這個政策一度引起了爭議,而李顯龍的看法是:爲了經濟轉型,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
日後,廣東經濟的再次騰飛,證明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也驗證了李顯龍的眼光。
同樣,早年憑借信念、信心、信息對中國投資的淡馬錫,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也變得越來越深。
2011年,歐債危機引起了全球經濟動蕩,使得淡馬錫的投資組合也面臨挑戰。
在這個背景下,淡馬錫增加了對能源、資源、科技、消費等行業及其他中産階級需求的關注,積極調整在各個板塊的比例。恰在此時,2012年,中國互聯網開啓了爆發期,這成爲了淡馬錫轉身投入的另一個風口賽道。
那一年,淡馬錫接到了小米B輪投資的計劃書,轉手便給小米投了1800萬美元。第二年,又在小米C輪投資中砸下1.08億美元,還把新加坡三大投資機構之一的GIC,一並拉進了投資的隊伍。
在2018年的收獲時間,小米的第一輪1800萬美元翻了60倍,第二輪也有十多倍的回報。而後對于阿裏、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同樣令淡馬錫斬獲頗豐。
淡馬錫投資的風向,其實就是中國經濟的走向。從體制改革、到移動互聯網浪潮,從新消費崛起到尖端科技領域,始終有它的身影出現。
在新消費上有元氣森林、在物流科技上有菜鳥網絡、在工業互聯網上有黑湖智造、營銷科技上有特贊、人工智能上有商湯、智能硬件有Jimu無人機,大數據有明略投資,在CRO領域則有藥明康德。
盡管2019年,何晶從掌門位子上退休,但淡馬錫對中國的信心,卻沒有絲毫減少。
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吳亦兵就曾表達過自己的看好態度:“我們從企業等微觀主體可以看到,中國的創新和供應鏈效率在整體提升。創新已滲透到各個行業,滲透到供應鏈各個環節。”
而中國在抗疫中展現出來的韌性,推動了淡馬錫果斷大幅度加倉中國。
2021年,是淡馬錫在中國物流倉儲行業頻繁下注的一年,它連續投資了京東物流、萬緯物流等一連串企業。這使得它在物流領域主要聚集了四大板塊——快遞物流、數字化貨運、數字化物流、物流科技,這項舉措讓淡馬錫收益頗厚。
在2021年第三季度,京東物流運營了約1300個倉庫、總面積達到2300萬平方米,它同時也是全球唯一擁有涵蓋六大物流的網絡企業。這使京東物流成爲了中國領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及物流服務商。
看准了勢頭的淡馬錫迅速出手,在2021年便以17.05億港元參與了京東物流的pre-IPO。
隨後,京東物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過2500億港幣。
成立于2017年的萬緯物流,是萬科旗下的物流平台,也被定位爲現代倉儲設施和物流一體化運營的物流園區、産業園區專業開發商及運營商,同時,萬緯冷鏈還是中國物流地産市占率第二、中國最大的冷鏈物流地産商。
2021年,萬緯物流進行了成立以來的首輪融資,淡馬錫成爲了投資人之一。
從新加坡烏節路,到北京長安街,淡馬錫的投資版圖發生了重心的變化:
截至2022年3月31日,淡馬錫在華投資組合約4160億人民幣,占全球總投資額的22%。中國,仍然是淡馬錫除新加坡本土外的投資首選地。
據媒體消息,李顯龍訪華前夕,淡馬錫現任首席執行長狄瀾已訪問中國多地,其形成包括,3月23日,在成都拜訪了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晖;3月24日上午拜訪了北京市委書記尹力;3月24日下午拜訪了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
狄瀾在這些會見強調,淡馬錫堅信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將繼續加大與中國的合作。
當下,淡馬錫更加看重中國在制造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過程中,數字經濟、生命科學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機會。
2022年8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吳亦兵談到:
“中國最大的紅利依然是工程師紅利,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
在他看來,工程師紅利是嫁接在産業和供應鏈紅利上的。雖然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各國都在建設“備胎”,但“備胎”需要成本。從效率角度來講,擁有最完整的供應鏈的中國,目前很難被替代。
發生在1978年的偉人握手,帶來了中新兩國的長久友誼,也給了淡馬錫這家主權基金持續看多中國,做多中國的十九年曆程。
從友誼到共生共榮,這是曆史進程的必然,但實際上,這也是資本的必然。當中國的經濟表現優于全球經濟時,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必然也優于全球市場。
深知中國,從中國的成長中獲益,這條路,在過去不會錯,在未來,同樣不會錯。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