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英九率團來大陸祭祖、參訪引發關注。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次返鄉之旅。馬英九在率團出發前表示,他37歲時就開始負責處理兩岸事務,今年73歲了,等了36年才有機會到大陸訪問,“的確是等待久了一點。”回顧曆史,74年來,兩岸關系如何發展?有哪些重要破冰之舉?
▲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在新加坡展開兩岸會談。
“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的會談,這次會談的成功,對于擴大兩岸的經貿、科技合作和人員往來、各項交流産生了積極的作用。1978年,唐樹備作爲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領事部主任,第一次接觸來自島內的台灣同胞。1989年,他被任命爲國務院台辦副主任,1990年被任命爲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1991年兼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他親自參與和見證了上世紀90年代兩岸關系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2013年,唐樹備口述了“汪辜會談”背後的故事。
●一次會談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資政玉成了“汪辜會談”。
這要從1992年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說起。楊主席在與李光耀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條件還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李光耀立刻問楊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話轉告給李登輝?楊主席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之後,據我駐新加坡大使館轉達李光耀的通報稱,他專程到台灣,將楊主席的話帶給了李登輝。一段時間之後,李光耀又告訴中國大使館,李登輝同意兩岸對話,由兩會會長辜振甫和汪道涵談經濟,地點就在新加坡。我們同意了。
“汪辜會談”是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舉行的。作爲“汪辜會談”預備性磋商的主談人,我(唐樹備)4月23日就飛赴新加坡,與台灣海基會邱進益副董事長磋商會談的有關事宜。
但是,兩岸開創新的交流局面的道路是極其艱難的。這從當時雙方對一些細節的處理可以看出來。
因爲舉辦“汪辜會談”是我們主動邀請辜先生的,出于禮貌,海協方面建議在辜先生抵達新加坡時,由汪先生到機場接機。但是當時李登輝主張到新加坡談有一個目的,即,要在國際上體現兩岸對等,所以海基會非常強調這一點。海基會方面認爲,雙方都各自來到新加坡,不必由誰接誰。因此對我們的建議,海基會沒有同意。
李光耀資政也想舉辦一個招待會歡迎兩會會長。在北京,新加坡駐華使館特意征求我們的意見,我們沒有異議。但是,我當時就感到台灣方面不一定接受。例如,兩會的領導人誰先到誰後到,誰坐在李光耀先生的右邊或者左邊,恐怕台灣方面都會計較,很難弄得非常妥當。不出所料,台灣方面果真沒有同意。這樣,細致周到的李光耀先生改成分別會見兩會領導人。
●四次握手
4月27日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第一次見面,新加坡方面安排在海皇大廈26層的一個房間。令人意味深長的是,兩位領導人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談,其話題竟是從中國的國粹——京戲談起。
76歲的辜振甫先生從小就會唱京戲,對京劇研究甚笃,他曾對我說他鍛煉身體的秘訣就是一個禮拜唱兩次京戲,因爲唱京戲可以增加肺活量。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雖然不會唱京戲,但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深厚。兩位老先生顯得十分相熟,相談十幾分鍾後,新加坡方面請雙方下樓到四層會場。爲了體現兩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別安排雙方分別乘坐兩部電梯。
那天會場上的熱烈場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中。
因爲兩老已經在上面握過手,因此進入談判會場,他們在談判桌前落座,准備開始會談。但記者們希望他們先握手照相。我馬上向汪先生轉達了記者的意思。汪先生高興地站起來將手伸向對面的辜先生。當兩位先生隔著長方形會議桌相視而笑,相互伸出手——終于實現了兩岸高層人士40多年來的首次握手。那種經過戰亂後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歡的場面,讓我有一種“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覺。
圍在四周的記者們興奮了,他們使勁地拍啊。兩位老先生就面向不同的方向握了四次手。自此,汪辜二老開創了兩會商談必先握手之風。
●宴會趣事
日後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當天晚上的宴會。在新加坡董宮酒店,汪道涵伉俪宴請辜振甫伉俪。飯店巧妙地將兩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中,兩會人員在一起出席宴會就是“情同手足”,雙方同是“龍族一脈”,今夕是“燕語華堂”,“琵琶琴瑟”合鳴,譜一曲“喜慶團圓”,祝身體健康、“萬壽無疆”,並祝“兄弟之誼”能“三元及第”“前程似錦”。
在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海基會的朋友興致勃勃地拿著這張寫有“汪道涵伉俪宴請辜振甫伉俪”字樣的菜單,請雙方代表團的成員簽名,留作紀念。大家都在菜單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在談判桌以外非常和氣,友善。記得大家在一起喝酒時,當年海基會的副秘書長石齊平先生,因爲酒量大,大家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十七瓶”;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焦仁和,則獲得同名字諧音的“叫人喝”。
不過,“汪辜會談”也並不總是這般喜氣洋洋,而是一波三折。
●四項協議
海基會方面希望海協會同意簽一個台商投資保護協議。海協當然贊成保護台商投資的正當權益。事實上,國務院早在1988年就頒布了鼓勵和保護台商投資的法規。但是,如果要由兩會簽相關協議,兩岸雙方都應當允許直接投資。而由于台灣當局的限制,當時來大陸投資的台商都是間接投資,他們是作爲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的法人來大陸投資的。因此,我要求台灣方面首先要開放直接投資,並且取消對台商投資的許多限制。但由于李登輝實際上並不希望台商來大陸投資,因此海基會不同意開放直接投資和取消各種限制。所以,雙方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陷入僵局。
此時,汪辜會談已接近尾聲。就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28日下午,兩位會長開始“拐彎”。辜先生說,我們兩會商談已經開了個頭,很多事情還需要再談,這次就到此爲止吧。汪先生也表示,可以再會、再議。二老的雍容大度,智慧果決,終于使會談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據兩位先生的意見,我和邱進益先生以及兩會的同事們爲起草此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絞盡了腦筋,特別是在寫兩岸經濟交流要遵循什麽原則的措辭上,因爲要照顧到雙方的立場,費盡思量。
例如,《共同協議》中寫進了“互補互利”四個字,作爲兩岸經濟交流的原則。這是因爲汪先生和辜先生在第一場會談時,都表達過類似的意見。我們就建議把這四個字寫入,海基會接受了。終于做到雙方滿意,皆大歡喜。《汪辜會談共同協議》規定:“雙方均認爲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這是1949年以來,除了《金門協議》,除了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以後,第三個最重要的協議。在這個協議之後,在大陸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一浪高過一浪。
●珍貴鏡頭
4月29日上午,兩會領導人鄭重地在雙方達成的《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協議上簽了字。
在簽字時,台灣方面仍然要突出兩岸的“對等”。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右爲尊。兩位老人要簽四個協議。因此,根據海基會方面的建議,在簽了兩個協議後,兩位老人互換位置。站在他們後邊的兩會成員換不換位置呢?如果站在後面的一二十人也跟著換,現場就亂了。我跟邱先生商量後,雙方就原地不動了。
這就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畫面:辜先生後面站著的是海協會的我,汪先生後面站著的是海基會的邱進益。有一張照片記錄下了這個特殊而珍貴的鏡頭。
“汪辜會談”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它建立起兩岸制度化的事務性協商與政治對話機制,並解決了兩岸交流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這次會談的成果還可以看出: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也說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處理好屬于中國內部的事務,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