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當面包店學徒,他每個月賺6000元新台幣,其中4000元寄回家,每天工作12小時,超過12小時還沒有加班費,一個月才休息兩天。
延伸閱讀 吳寶春麥方店百利宮開張
在他打工的年代,面包師傅是個沒人要做的行業,台灣面包店的利潤不高,要栽培面包師傅不容易,“這個工作既辛苦,薪水又不高,沒有未來”。
2018年,面包物語和吳寶春簽訂合作協議,隔年在首都劇院商場(Capitol Piazza)開了第一家新加坡店面。
還有一次鄰居送來一顆高麗菜(卷心菜),不知剛好噴過農藥,他和媽媽吃了後半夜上吐下瀉,去敲藥局的門討藥。這讓他深深感受到無農藥種植的寶貴。
吳寶春說,面包店的商業成本攀高,包括租金和人力,下來要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店面規模不會那麽大。
他說:“學習不能斷,時代變遷快,應變思考模式要跟著改變。”上月底他還去向一名得獎的日本面包師傅取經,也繼續學習業務規劃課程。
2019年吳寶春宣布公司未來每年的稅後淨利會撥出30%作爲員工獎金,2020年疫情就爆發,那年公司淨利只有300萬新台幣,但2021年要發獎金的那個月公司陷入虧損。“那麽去年的300萬淨利,要不要用來發獎金?最後我選擇要發,因爲這是對同仁的誠信。就算我只賺一塊錢,也要把三成發給員工。”
20歲立志成爲企業家
創業初始,吳寶春最大的困難就是看不懂財報,讓朋友幫忙安排老師專門學習讀財報。
40歲創業的風險會更高嗎?吳寶春說:“想要成功,要先做好失敗的准備。我做了評估,萬一失敗了,負債那麽多我要怎麽還?每個月薪水可以撥多少來還債?我預估,如果失敗,10年後還可以再拼一次。”
此外,吳寶春坦誠道,開始的想法比較單純,以爲只要把面包做得好吃就行了,沒想到創業還有許多竅門和奧秘,例如管理和溝通方面。
農家出身 幫助小農
疫情剛過去,吳寶春目前尚未有大規模的擴展計劃。他說:“現在好像是大病初愈,須要調養,首要是提升技術和品質,也逐步恢複公司福利,並思考未來的經營模式。”
疫情困境也讓吳寶春另尋突破口,推出冷凍面包開拓新市場,面包烤完後急速冷凍可以鎖住水分,包裝好寄給顧客。他說:“那時候我們只要活下來,能做的生意就算賺不多,只要能讓我維持員工的薪水、采購原料的開銷以及店租,也要設法去做。遇到危機,首先要保障員工同仁的生活。”
采訪開始前,吳寶春在店外觀察門店的運作和店內的顧客,沒有穿著面包師傅工作服,不知情的路人大概不會發現他就是這家店的主人。
17歲當面包學徒
他常常挂在嘴邊的話是:“我不能從面包師傅的角度去經營面包店。”
第一步就是“把面包做好吃,提升能力”。吳寶春說,當時台灣的面包烘焙技術都是“土法煉鋼”,沒有科學的方式。
吳寶春過去30年來日日和面包打交道,殊不知他竟然對面粉過敏,只要沒戴口罩接觸面粉就會流鼻涕,而醫生配的藥會有打瞌睡的副作用。但這並沒讓他打退堂鼓,而一做就是30年。
爲了這一次的學習之旅,吳寶春存了一整年的錢,約3萬到4萬新台幣。
創業初期看不懂財報
2011年創立吳寶春麥方店時,吳寶春(52歲)已經年屆四旬,在現下的創業圈子,算得上是高齡創業了。
吳寶春和面包物語在2018年和2019年曾在中國上海開店,但之後因疫情而決定關閉。
不過吳寶春並沒有失去信心,他認爲,“企業一定會遇到挑戰,疫情一定會結束”。
吳寶春打工20載才決定創業,他說:“創業之前我已經准備了很多年,比如確保自己的面包做得好吃,經營上有了概念。”
吳寶春中學畢業後,家中貧困,他對讀書也沒興趣,想學一技之長幫助家用,剛好有同學在台北當面包店學徒,于是他就入了這行。
此外,他會在新加坡繼續尋找合適的開店地點。
可只有國中學曆的他,在台灣報讀處處面壁,因爲報讀台灣EMBA課程的門檻是大學學曆或者甲級執照,而那時面包烘焙行業最高只有乙級執照。
課程爲期三年,從2013年開始,吳寶春每三個月前來新加坡上課兩星期。他說,班裏的學生來自不同行業和不同規模的公司,每一個議題,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見解,有著不同的解讀和思考模式。
吳寶春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求學,修讀國大商學院的EMBA“亞太高層企業主管碩士學位”課程。2013年7月2日早上,吳寶春與同學們參加在肯特崗會所舉行的迎新活動。吳寶春出席迎新典禮時,在台上與同學合照。(檔案照片)
這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也讓消費者有了多一種選擇,不用每天去面包店買新鮮出爐的面包。
于是他30歲自掏腰包去日本參加食品展,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國。那回,他第一次品嘗到了法式長棍面包(Baguette),有種“驚豔”的感覺,“世界上原來有這麽好吃的面包,皮脆內軟,越嚼越香,吃完了口中還有回味”。
吳寶春開店首年公司就取得盈利,但遇到了2020年開始的冠病疫情這場大危機。
吳寶春除了經營面包店,還出版了七本著作,包括《吳寶春的面包秘笈》、《柔軟成就不凡》等,經曆也曾被編制成電影《世界第一麥方》,並客串了電影中的角色。
這是吳寶春時隔三年再一次到新加坡,采訪地點選在去年6月開業的百利宮吳寶春麥方店。
2019年吳寶春和面包物語合作在首都劇院商場開設新加坡的第一家吳寶春麥方店。圖爲吳寶春(左)和新加坡面包物語集團主席郭明忠合影。(檔案照片)
這段求學曆程也激勵他抱著務必要成功的心態來新加坡開店。
他說,學會看財報在疫情期間尤爲有幫助,疫情時候企業最重視的是現金流。
但那時夢想離他還很遙遠,吳寶春當時的月薪只有2萬新台幣,當他和朋友談起這個夢想時,他們都覺得他“不切實際”。
爲了加強經營與管理,吳寶春決定在事業上升期回到學校進修,報讀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
吳寶春從當初一間店和50名員工,發展到如今11間店的230名員工,以及在新加坡合資的兩間店。
他也深信要把員工當股東,讓他們參與創業,並與他們分享成功的果實。
爲了創業,吳寶春向家人和朋友借了600萬新台幣(約26萬新元)的款項,還獲得面包烘焙設備廠商的大力支持,先拿到設備、兩年後才付款。
吳寶春說,台灣有許多小農,他們的種植土地面積不大,不使用農藥。他和雜志《今周刊》合作六年,每個月采訪一位台灣的小農,適合的食材也會采用。他希望這樣可讓更多人了解小農,吃到沒有農藥的食材,也提高他們的收入,而采訪過程也是他學習的曆程。
他說,自己是面包師出身,不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只從面包師的角度思考營運。但事實上,觀察消費者個人和家庭情況、口味愛好和習慣,從而決定如何營運,讓研發和生産配合,才是經營之道。
在朋友的推薦下,吳寶春決定嘗試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亞太高層企業主碩士學位(NUS Asia-Pacific Executive MBA,簡稱APEX-C)。雖然這課程也有學曆要求,但吳寶春憑借在烘焙業的技術和個案取得了報考的資格,並成功通過面試。
創業不久後,他深感自己缺乏經營和管理知識,選擇重返學堂,報讀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吳寶春(左)和雜志《今周刊》合作六年,每個月采訪一位台灣的小農,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受訪者提供)
他回憶說,加班是稀松平常的事,“老板不願看到我們太早下班,面包做完了,老板就說,餅幹快沒了,我們來做點餅幹”。
吳寶春麥方店開業初期生意興隆,顧客常常排隊,但這熱度慢慢退去,“我要如何吸引他們來呢?”
《聯合早報》日前專訪吳寶春,聽他回顧創業曆程、分享經營之道,以及疫情期間的反思。
其實吳寶春開面包店的理想,很早以前就播下種子。他當兵退伍後,看了不少名人傳記,其中台灣企業家許文龍的《觀念》對他的啓發深遠。許文龍家境貧困,書中寫他如何克服萬難,給自己設定夢想,後來創立了全球最大ABS樹脂制造商奇美集團,並開設了台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和美術館——奇美博物館,完成了兒時的夢想。
于是吳寶春在20多歲時就立志要成爲企業家。
他當時月薪20萬新台幣,600萬新台幣相當于不吃不喝存三年的薪水。
冠病疫情是最大危機
吳寶春的家境貧困,12歲時父親過世,留下家中八個小孩,他是最年幼的。母親靠著種鳳梨和打零工照顧全家生計,哥哥姐姐很早就外出當學徒賺取家用。居住的茅草屋要翻新時,得向輔助會借錢,生活條件更加困難。
吳寶春是農家出身,創業後也不忘幫助小農。
吳寶春透露,餐飲業非常辛苦,2022年財報首次見紅,出現虧損1000萬新台幣。當時台灣應對疫情時不時采取封鎖措施,一些原本每日可取得20萬新台幣銷售的店面瞬間生意爲零,而且情況持續好幾個月。這個虧損額度對一家面包店來說相當嚴重,之前公司的盈利水平都在1000萬新台幣左右。
“思考問題不能只用單一思路……在研發面包時,我不再只通過面包師的角度來思考消費者需求。”
爲此他沒有裁員,也沒有減薪,只縮減了一些福利,過去三年沒有舉辦尾牙宴會。“我告訴團隊,謝謝大家留下來努力,未來這些縮減的福利都會恢複和還給大家。”
可是吳寶春覺得:“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的。”
2021年6月,吳寶春把公司總經理一職交棒給負責品牌再造的執行副總經理邱一新,自己專注研發工作。
他大力支持小農,也要追溯到小時候的經曆。他回憶說,小時在田野裏玩耍,田裏有許多青蛙和小動物,但隨著農藥的使用,這些慢慢地不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