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小小的租賃組屋內,堆滿了潘建機30多年來的生活印記和回憶,這次搬遷他決心舍棄早年經營咖啡店時留下的一些家當,以及那些已經用不上的舊物。
2021年7月,建屋發展局向這兩座組屋內約400名受影響的租戶發出搬遷通知。92歲高齡的潘建機是其中之一。
所幸的是,他成功申請到大巴窯5巷的組屋,並在去年9月入住,新家的布局也幾乎同以前一樣。相較于熟悉新環境,他最大的困難在于搬遷的過程。
合租的生活和室友之間難免有些摩擦,在搬遷前夕室友搬走後,喜歡獨處的他,在離世之前,算是難得過上幾個月清淨的生活。
汪福波說,隨著市區重建計劃的推行,租賃組屋的搬遷問題仍會出現,他建議有關部門制定一套解決方案,減輕年長者搬遷過程中的困難以及適應新環境時的焦慮不安。
新居舊家布局幾乎一樣 最大困難在于搬遷過程
這項義工活動的發起人溫廣榮(50歲,企業律師)和汪福波(57歲,全職義工)兩年多前爲這兩座組屋的年長者派發食物,因而得知他們即將搬遷的消息。後來汪福波召集了新躍社科大學老年學碩士課程的十幾名畢業生,義務幫助像潘建機這樣的年長租戶搬家。
潘建機起初用推車慢慢將一些小物件運至馬路對面的新家,但要整理收納好所有物品,悉數搬到新家並非易事,尤其是搬運家中的重物。結果,在義工團隊的幫助下,他順利完成搬遷。
配合市區重建局總藍圖的規劃,大巴窯5巷兩座租賃組屋的大多數租戶已于今年3月陸續完成搬遷,在大巴窯、比達達利、兀蘭等組屋區開始了新的生活。
作別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楊蘋蘭搬遷至新的社區後,還是習慣回到熟悉的大巴窯購買生活所需。她說:“前三個星期真的沒有辦法適應新屋子,也沒有辦法入睡。像該到哪裏搭巴士等等生活瑣碎的問題都要重新適應。”
在原本不到45平方米的租賃組屋裏一住就是近半個世紀,住家空間之外,組屋樓下的公共空間也成了楊蘋蘭生活的重要部分。她說: “有時候在家裏很無聊,就下樓走一走,去樂齡中心或者跟其他人聊聊天。大家都認識彼此,很開心的。”
從一處的租賃組屋搬離到另一個租賃組屋,最讓她不舍的,是多年來在鄰裏結識的老友。她回憶說,他們有一個“榕樹下的聚會”。每個周末,第29座和31座的居民都會相聚在第29座組屋的燒烤處,各自帶上自家烹饪的美食,愉快地吃喝交談。各自搬遷後,這樣美好的舊時光便和舊屋一樣,成了一段回不去的過往。
義工建議制定解決方案 減少年長者遷新居焦慮
潘建機自1969年起就居住在大巴窯一帶,在第29座的租賃組屋居住了超過30年。考慮到年齡問題,要搬離這裏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社區生活,對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陳福錦的家當很少,房間也格外整潔。他生前受訪時說,他自2004年住進第31座租賃組屋,其間一直是和別人合租。
在大巴窯5巷第29座組屋居住了48年的謝初華(71歲,建築工人)和楊蘋蘭(65歲,校車職員)3月初搬到了位于兀裏連路的另一個租賃組屋單位。
義工也透露,有一名獨居的老人陳福錦(81歲),在去年9月搬至大巴窯另一處租賃組屋後不久便去世了。
從一處的租賃組屋搬離到另一個租賃組屋,最讓楊蘋蘭不舍的,是多年來在鄰裏結識的老友。各自搬遷後,周末聚會的美好舊時光便和舊屋一樣,成了一段回不去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