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致辭時說,華文媒體集團須成爲有記性和有記憶的機構。“機構要有記性,才有傳統、也才有底蘊,才有特色,才知道怎麽去創新。機構要有記憶,才有溫度,才談得上人文關懷,才談得上承前啓後。華文媒體要擁抱科技、奔向未來,這與擁有記性和記憶,一點也不矛盾。事實上,我們跑得越快,越要紮根于自己的曆史……這些記憶和積澱,讓我們在往前奔馳時,更了解這條道路的意義。”
連文思(75歲)回憶父親連士升于1969年至1971年任《南洋商報》總編輯的點滴。
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在新聞室內設旗下華文報曆任總編輯“名人牆”,強調華文媒體集團的曆史繼承,鼓勵同仁在擁抱科技,往前奔馳之際,也要了解華文報的過去。
衛生部控股董事經理陳康威(50歲)曾于2015年至2016年擔任華文媒體集團執行副總裁。他希望早報能一直把最好的新聞內容和生活資訊帶給讀者,繼續作爲他們每天的精神糧食。
這面紀念牆不僅記錄了《南洋商報》《星洲日報》《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和《新明日報》曆任總編輯的名字,《南洋商報》與《星洲日報》在1975年《報章與印刷館法令》頒布後,注冊爲公共公司的董事經理,以及之後的華文報掌舵人的名字也列在牆上。
出席活動的《聯合早報》前總編輯林任君、《新明日報》前代總編輯成漢通,以及1978年至1983年擔任《南洋商報》董事經理、1983年至1989年任聯合報有限公司董事經理,以及1989年至1991年任新加坡新聞與出版公司董事兼集團總經理的黃錦西。
李慧玲: 機構要有記憶才談得上承前啓後
14位曆任華文報負責人、總編輯,以及他們的家人星期四(4月20日)齊聚報業中心,參與紀念牆的揭幕儀式。新報業媒體信托主席許文遠主持揭幕。(葉振忠攝)
她指出,從這個華文報曆任總編輯列表,可以看到新加坡華文報業,從一開始就和本區域華人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
林任君則強調,主流媒體對社會和國家而言非常重要,因此他希望主流媒體能在新媒體時代存活下來。“國民必須提高媒體素養、能夠分辨真僞,並了解主流媒體的價值。我相信只要早報能堅持原則、維持公信力,早報就可以繼續做下去。”
談及對早報未來的期許,成漢通(73歲)說,科技將帶來顛覆性變化,早報要如何繼續爲讀者服務,就得看早報怎麽應對科技的發展。“競爭是難免的,但在競爭的過程中,早報應該用所積累的智慧去分析和解剖事件發生的原因、對大家的影響,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這也是早報能做出的更大貢獻。”
對黃錦西(83歲)而言,紀念牆能讓報館同事回顧前輩辦報的辛苦和努力。他受訪時一度哽咽說,他的人生有近半的時間都在報館度過,能在這面紀念牆看到自己的名字,讓他深感安慰。
“父親很相信中庸之道,也認爲好的媒體人須有平衡觀點……我記得他說當時一份報紙只是兩角錢,但它在咖啡店卻能讓很多人傳閱,可見華文報就像是人民的喉舌。”
14位曆任華文報負責人、總編輯,以及他們的家人星期四(4月20日)齊聚報業中心,參與紀念牆的揭幕儀式。新報業媒體信托主席許文遠主持揭幕。
早年主持過《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的中國南來知識分子,有的是國民黨人,有的是共産黨人。他們有的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知名作家,如郁達夫、胡愈之等。